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火在云南两种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4-12 23:13
【摘要】:火是陆地生态系统常见的生态因子,影响植物的进化和植物群落的构建。植物功能性状可作为一个极好的构架去解释群落构建理论,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在群落构建领域已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以邛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比叶面积等12个植物功能性状指标,其中包括叶面积、叶长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小枝干物质含量、相对树皮厚度、内树皮厚度占比和外树皮厚度占比7个火适应性状指标。运用R软件计算了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FRic、Rao Q、FDiv、FEve)、检测了各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PD)、净系统发育亲缘关系指数(NRI)、最近系统发育亲缘关系指数(NTI)、平均成对性状距离的标准化效应指数(S.E.S.PW)和最近性状距离的标准化效应指数(S.E.S.NN)。基于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结合火相关的功能性状组合(火保护性状组合、抗干扰的生理性状组合、易燃性状组合)的功能性状结构,验证影响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从而推断火在群落构建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都具有火适应相关性状。其中,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易燃性较高;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有更多的生物量的积累;两生境保护性状组合不存在显著差异。(2)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各样方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差异不大,Rao二次熵(Rao Q)、功能相异度指数(FDiv)、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无显著差异,而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FRic显著大于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3)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12个功能性状均未检测到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木质密度、内树皮厚度占比、外树皮厚度占比均能检测到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其余9个性状均未能检测到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4)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木本植物观测的PD值与零模型得到的预期PD值有显著差异,两生境群落呈现非随机的过程。筇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聚集,抗干扰的生理功能性状组合、易燃的功能性状组合、火保护功能性状组合为基础的该群落功能性状结构发散;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聚集,抗干扰的生理功能性状聚集、火保护功能性状集为基础的功能性状结构聚集,总的性状和易燃功能性状集为基础的功能性状结构发散。邛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处于季风气候下的野火高发地区,群落中许多物种存在火适应性状。但由于封闭的群落结构降低了群落地段发生火的风险,使火在这两类群落构建层面上没有明显作用。该结果不支持本文火因子作为一个生境过滤因子影响邛竹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过门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的原定假说。
【图文】:

火在云南两种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的作用


叶韧度(TOU)、叶厚度(LT)、叶干物质含量(LDMC)和叶面积(LA)不同地点的比较;Fig.3-1Variationsofleaftoughness,leafthickness,leafdrymattercontentandleafareaamongdifferentsite注:MEBF:半湿润常绿阔叶林;SEBF: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p<0.05)

火在云南两种常绿阔叶林群落构建的作用


叶长度(LL)、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和小枝干物质含量(TDMC)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远博;王百田;魏婷婷;迟璐;陈志豪;;吕梁山区几种乔灌草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5期

2 杨洁;卢孟孟;曹敏;李捷;林露湘;;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α及β多样性[J];科学通报;2014年24期

3 房帅;原作强;蔺菲;叶吉;郝占庆;王绪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结构[J];科学通报;2014年24期

4 卢孟孟;黄小翠;慈秀芹;杨国平;李捷;;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4年04期

5 曹科;饶米德;余建中;刘晓娟;米湘成;陈建华;;古田山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3年05期

6 牛红玉;王峥峰;练琚愉;叶万辉;沈浩;;群落构建研究的新进展:进化和生态相结合的群落谱系结构研究[J];生物多样性;2011年03期

7 丁佳;吴茜;闫慧;张守仁;;地形和土壤特性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1年02期

8 李红革;薛梅;王晓明;;谈森林火灾与气象要素的密切关系[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4期

9 牛克昌;刘怿宁;沈泽昊;何芳良;方精云;;群落构建的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J];生物多样性;2009年06期

10 周道玮;;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晓洁;东北阔叶红松林植物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地理差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魏丽萍;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功能性状随树冠高度的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曹科;古田山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不同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5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25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7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