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西秦岭林区黑虎林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03:50
【摘要】:本文以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管辖西秦岭林区黑虎林场为研究对象,对黑虎林场生态植被恢复问题进行研究,按照理论分析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试验分析、实地观测和实践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对该区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通过借鉴、学习、参考其他植被恢复区所取得的技术经验和理论方法,结合该区的实际情况,对黑虎林场现有的植被恢复模式进行筛选,选择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区、灌木固沙(沙棘林)造林植被恢复区、乔木栽植(华北落叶松林)造林植被恢复区,同时对三种植被恢复区分别进行生态效应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实施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后,封育区内植被盖度、生物量、高度、密度等指标均有明显提高。植物均匀度、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植物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植被盖度达到61%以上,生物量较之前增长了1000.2kg/hm~2,乔木平均增长5.2m,空气湿润,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较对照地良好,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大,土壤养分含量丰富。(2)实施灌木固沙(沙棘林)造林植被恢复模式后,沙棘林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73%,平均高度达到2.3m左右,郁闭度为63%,物种多样性表现丰富,植被密度增大,空气湿润舒适,改善以前干燥的小气候,土质变得疏松透气,土壤容重变小,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地之间差异显著。(3)实施乔木栽植(华北落叶松林)造林植被恢复模式后,落叶松林盖度、生物量达到19768kg/hm~2,平均胸径1.2m、平均高度18.6m,成活率83%、与对照地植物相比较增加6种,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有效地改善了恢复地内的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提高了空气湿润度,整体生态效应良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4)建立了指标体系,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中地表温度17.36℃,空气温度16.20℃,空气湿度57.66℃,土壤有机质2.71g/kg、全氮0.61g/kg、速效磷11.90mg/kg、速效钾56.53mg/kg,综合生态效应指数以封育区最好。
【图文】:

小陇山,西秦岭,林区,位置图


小陇山西秦岭林区位置图

小陇山,森林分布图,西秦岭,黑虎


图 2 小陇山西秦岭林区黑虎林场森林分布图Fig.2 The forest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Heihu forest farm in theXiaolongshan West Qinling Mountains forest area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华;张立恒;王学全;陈新均;高琪;;高寒灌木固沙区土壤性状与植被生长特征的相关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7年06期

2 刘诗雅;;营造林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讨[J];种子科技;2017年08期

3 矫永发;;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三种造林方式成林效果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年02期

4 颜萍;刘子琦;肖杰;胡晚枚;陈航;;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气候效应[J];中国岩溶;2016年05期

5 魏代梅;;甘肃小陇山林区资源发展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年14期

6 李录林;;小陇山林区野菜资源调查[J];农业与技术;2015年03期

7 戴体伟;杨钊;王康;;浅谈煤中氮含量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4年05期

8 董贵华;何立环;刘海江;齐杨;李季;;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13年02期

9 李灿;;SPSS软件对学生数据挖掘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5期

10 桂来庭;张敏;张万林;饶日光;蒋爱军;韦希勤;胡继平;;“十一五”时期全国营造林发展状况分析——以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成果数据为依据[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亚男;;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委员会主席马克平:大数据保护亚洲生物多样性[N];深圳特区报;2017年

2 任荣荣;;大力建设山区、林区、牧区的生态文明[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芳淼;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2 张晓红;森林景观恢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杨田;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费世民;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温琢;卓资县退化土地三种植被恢复模式及生态效应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2 杨伟超;生态修复中不同类型沙障防风固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3 薛志婧;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及土壤碳、氮储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曹利民;草田轮作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中的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牛兰兰;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模式及生态功能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钟非亚;嘉陵江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5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25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