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温度调控松墨天牛Ascarosides的产生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0-05-28 21:01
【摘要】:Ascarosides是普遍存在于线虫中的一类多功能的小分子信号物质。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是林业重大外来入侵种——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ascarosides在松墨天牛中的发现则将这一化学信息物质的研究带入了昆虫领域。本论文则是在此基础上,选取松墨天牛野外与室内种群的末龄幼虫,分别探究了两者在不同温度变化的处理下ascarosides的产生规律及其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可以诱导野外松墨天牛的末龄幼虫产生较大量的asc-C9(ascarosidesC9)从而延迟其发育进程,但长期的低温处理后其产生的asc-C9则会减少直至消失;将其恢复到较高温度时(10℃、15℃、20℃)又会重新产生。表明松墨天牛asc-C9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温度可塑性且主要受低温的调控。各温度处理下asc-C9在幼虫表皮的含量均多于体内,表明asc-C9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末龄幼虫的体表。2.由于经过长期人工驯化,松墨天牛室内种群的发育历期明显缩短,且在各温度处理下均不产生asc-C9,进一步表明在松墨天牛中,asc-C9具有延缓发育的作用因而在室内种群中缺失。而在10℃、20℃条件下,室内种群的幼虫体表检测到asc-C5的存在;野外与室内幼虫均在经历由低到高的梯度变温处理后,在其体内检测到了较大量的asc-C5;推测asc-C5可能作为一种发育信号诱导末龄幼虫发育。3.松墨天牛幼虫中产生的asc-C9和asc-C5并不是永久存在的,且在稳定性的保持上asc-C9要强于asc-C5。推测在低温条件下产生的asc-C9需要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幼虫缓慢发育,而asc-C5则更倾向为一种诱导幼虫发育的信号,相比于asc-C9的产生更具有应激性,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4.通过对ascarosides合成相关基因在相应温度处理下的表达情况分析得出:asc-C9的增加,bfp(bifunctionalprotein)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而asc-C5增加,bfp基因则显著上调表达。表明bfp基因与各温度处理相对应的表型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推测该基因在其中可能起到主要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探究温度对松墨天牛野外与室内种群ascarosides产生的调控及其基因层面的表达规律,为今后深入研究ascarosides在昆虫中的功能和内在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文】:

化学结构式


可以调节秀丽隐杆线虫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例如:聚集、交配、对雄性以及逡逑雌雄同体特异性的引吸[1,2]以及影响线虫的嗅觉可塑性等[3—5]。Ascarosides的基本结构如逡逑图1-1所示。其主体部分为蛔糖(ascarylose)以及脂肪酸的侧链(fatty邋acid邋chain),,头逡逑部和尾部可以连接不同的基团形成不同的衍生物。逡逑head邋grouf^邋ascarylose邋fatty邋add邋side邋chain邋terminus邋grou^逡逑IC逦O逦>CH3邋MK逡逑I逡逑?A/WV逡逑?TUW逡逑h0^j^oh逡逑>邋Giu逡逑ho0h逡逑h&ad邋group-asc-(co)(A)C#-ternilnus邋group逡逑图邋1-1邋Ascarosides邋的分子结构(Zhang邋et邋al.,2015)逡逑Fig.邋1-1邋Modular邋structure邋of邋the邋ascarosides.邋(Zhang邋et邋al.,邋2015)逡逑1.1.2逦Ascarosides的发现与鉴定逡逑“Ascarosides”一词首次被提出是在大约100多年前,与人们在鸡蛔虫属(AcarWa)逡逑的寄生蛔虫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油脂有关。1912年,Flury对人体内的一种肠寄生逡逑虫回虫逦人姻虫(Acani做了进一步详细的化学分析,他发现在人蛔虫逡逑体内包含一种“非皂化物”的物质,这种未知的组分占人蛔虫总油脂含量的25%%。逡逑1933年,Schulz邋and邋Becker开始首次尝试鉴定这种源于蛔虫的ascarosides逡逑(上ca/iderivedascarosides)

色谱图,天牛幼虫,提取物,松墨天牛


Fig.邋3-1邋Chromatogram邋of邋lipid邋extracts邋of邋the邋field-collected邋larvae邋of邋M.邋alternatus邋from邋different邋season逡逑(A:邋field-collected邋larvae邋from邋winter;邋B:邋field-collected邋larvae邋from邋spring)逡逑上图显示,冬季幼虫体表的色谱图(A-EP)中asc-C9的峰纯且单一(图3-1)。即逡逑冬季采到的松墨天牛幼虫体表含有较大量的asc-C9邋(峰面积1424),而asc-C9在次年春逡逑季采来的天牛幼虫体表含量较少(峰面积840)。两种幼虫体内ascarosides的含量均很逡逑少。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松墨天牛产生的ascarosides主要分布在体表中,与研宄组前期的逡逑工作相一致。此外,越冬幼虫所产生的ascarosides的含量高于次年春季的幼虫,推测可逡逑能与松墨天牛冬季开始进入滞育相关,本研宄组的前期工作也表明asc-C9可以延迟松墨逡逑天牛的化蛹。逡逑20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63.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向阳;李志强;余华洋;冯志敏;;松墨天牛绿色防控试验防效评价[J];湖北林业科技;2018年02期

2 刘琪司;陈敬祥;林同;;松墨天牛分子生物学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7期

3 张霞;;松墨天牛的发生与防治探索[J];园林科技;2010年03期

4 赵锦年;应杰;;松墨天牛取食为害与松树枯死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9年05期

5 张涛;陈茂韬;;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2期

6 史先慧;马涛;陆雪雷;沈婧;孙朝辉;温秀军;邓培雄;;松墨天牛成虫行为与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17年05期

7 杨希;;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J];武夷科学;2009年00期

8 沈英杰;赣北松墨天牛生活习性和为害情况的调查[J];昆虫知识;1994年01期

9 李广武,邵桂英,俞伯能;松墨天牛的初步观察[J];昆虫知识;1986年04期

10 湘泓;;花绒寄甲与松墨天牛[J];百科知识;2013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婧;马涛;孙朝辉;温秀军;谢伟龙;;飞机喷洒噻虫啉防治松墨天牛质量检测与效果评价[A];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杨希;黄金水;;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C];2009年

3 嵇保中;;松墨天牛化学防治述评[A];江苏省植病、昆虫学会通讯2——江苏省松材线虫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徐福元;葛明宏;徐克勤;;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A];江苏省植病、昆虫学会通讯2——江苏省松材线虫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曦茁;马建伟;汪来发;朴春根;李永;郭民伟;;松材线虫对松墨天牛取食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远翔;罗正均;杨德敏;张宏;代军;陈松;郑学良;游林;;马尾松腮扁叶蜂的天敌调查[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李恂;戴立霞;何慎;;郴州市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6 森林昆虫与自然调控论文集[C];2009年

8 罗洪;涂胜根;;雪灾后的松材线虫病监测与防控[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乔飞;陈京元;桂连友;;松墨天牛引诱剂的研究与应用[A];华中昆虫研究(第五卷)[C];2008年

10 郝德君;马凤林;王焱;戴华国;;松墨天牛对不同生理状态黑松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A];昆虫学研究进展[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建波;为松墨天牛高效诱剂研发提供技术支撑[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学友;金龟子绿僵菌松墨天牛优良菌株筛选及其林间宿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2 刘娟;云南松受蛀干害虫胁迫后生理生化响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颜学武;花绒寄甲人工饲料及林间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潘红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任利利;松墨天牛和天敌花绒寄甲对几种树木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王健敏;松墨天牛对云南松选择特性及蛀干昆虫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榕玲;松墨天牛转录组研究及其生物防治相关基因鉴定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2 吴梦林;贵州黔南松墨天牛成虫动态、世代调查与产卵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3 庄文欣;松墨天牛昆虫病原真菌与天敌昆虫花绒寄甲的相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4 林祥腾;泰宁县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及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5 柳小龙;松墨天牛Mfe2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和表达特性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6 田浩楷;温度调控松墨天牛Ascarosides的产生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7 傅慧静;松墨天牛肠道细菌多样性和粘质沙雷氏菌木质素降解特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8 林倩男;松墨天牛潜在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与关联生境的细菌多样性[D];福建农林大学;2017年

9 张思行;石泉县松材线虫病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欧文胜;松墨天牛种群动态和马尾松林分健康关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5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685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