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梵净山水青冈林的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

发布时间:2020-10-26 01:47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保护人类共有自然财富的重要方式,了解梵净山水青冈林的群落学特征以及探究其世界遗产价值,以期为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一定的科技支撑。根据地理学、地质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基本原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凸起于喀斯特海洋的变质岩山体的梵净山地区,选择对当地生态主导性和控制性最强的水青冈林为研究对象,在室外工作与室内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三条调查样线和6个固定样地,样地大小为30×30m,每个样地内设置9个10×10m的样方,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梵净山水青冈林的群落学特征,结合全球对比分析,将梵净山的水青冈林与世界已有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提名地以及亚热带有典型水青冈林的重要保护地进行对比分析,使梵净山水青冈林的价值上升到世界遗产的高度。(1)梵净山为亚热带地区显著凸起于喀斯特环境的变质岩地质“孤岛”,由于其较大的海拔高差、温湿的气候环境以及肥沃的土壤环境等,保存了原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水青冈林。其三类水青冈种群(长柄水青冈种群、亮叶水青冈种群和米心水青冈种群)均为衰退型,但大树无衰老迹象,长势良好。水青冈群落中物种组成丰富,区系复杂、古老、热带性质明显,层次结构稳定,多常绿成分。梵净山地处中亚热带,是一座显著隆起于四周喀斯特区域的穹窿状断块山地,是同纬度地区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古老孑遗物种的重要避难所和保存地之一。第三纪孑遗植物水青冈是梵净山分布面积最广,垂直分布幅度最大,并能以其为建群种组成大面积森林的高大落叶乔木。水青冈林分布区的气候,总体上具有冬季寒冷不干燥,夏季温凉多暴雨的特征;土壤以山地黄壤和黄棕壤为主。三种不同类型的水青冈种群中长柄水青冈种群和亮叶水青冈种群均以多百年以上大树、自然更新不足为特征,且亮叶水青冈种群是梵净山最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米心水青冈种群由于以树型偏小、株数丛生为特征而几乎不构成优势种群。在梵净山,由三种水青冈种群及其他植物种共同组成的水青冈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其中木本植物178种,分属47科,93属,草本植物120余种,分属28科,47属,具有多常绿植物、群落区系复杂,多热带成分、空间层次结构特殊,呈双峰分布的群落特征。(2)梵净山是唯一位于亚热带、唯一代表了亚热带地区水青冈属植物演化过程、唯一同时保存三种不同水青冈种群的世界遗产提名地。梵净山的水青冈林是亚热带范围内面积最大、连续分布面积最广、物种多样性最丰富以及水青冈种群最多的水青冈林。梵净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保存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水青冈,与白神山地和欧洲的单种水青冈林存在显著区别,且梵净山保存了亚热带地区的水青冈树种基因库,此处古老原始的水青冈林还是梵净山特有的黔金丝猴觅食、隐蔽、嬉戏以及繁育的关键场所;白神山地以及喀尔巴阡山和欧洲其他有典型水青冈林的地区则保存了温带水青冈树种基因库,是当地各物种的栖息地。梵净山所处的地理环境、保存的水青冈树种、水青冈分布的海拔范围以及存在大面积水青冈的意义,均与已有的两处世界遗产地存在显著区别;梵净山是唯一同时保存三种水青冈树种、唯一位于亚热带地区、唯一代表了亚热带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典型,奥林匹斯山和北品都斯山国家公园仅保护了欧洲水青冈,赫卡尼亚森林仅保护了东方水青冈,且三地的水青冈林均记录了欧洲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演化历史和保存温带生物基因库。梵净山于提名地之中,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梵净山保存了亚热带面积最大、连续分布、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水青冈林,优于亚热带其他地区的水青冈林,具有典型性。(3)梵净山以水青冈林为代表的典型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演化的杰出代表,水青冈林以其孑遗属性展现了独特的生态过程,包括水青冈属植物在梵净山的定居、演化过程,水青冈属植物与林下生物的协同共生(进化)过程,以水青冈林为栖息地的生物的演化过程。梵净山水青冈林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主导性与控制作用最强,这在系列垂直带谱中具有独特性。水青冈林是梵净山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最重要自然栖息地,特别是从科学和保护角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如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分析梵净山水青冈林的世界遗产价值,从起源特征来看,白垩纪时梵净山出现水青冈,说明此地是水青冈属植物的起源地之一。从生境特征来看,梵净山水青冈林是世界水青冈林在亚热带地区的典型代表。从种群特征来看,梵净山水青冈种群是世界水青冈属的重要组成部分;梵净山是世界水青冈种群的重要基因库之一和保存地之一,也可能是水青冈属植物在中国分布的重要转折点。从群落特征来看,梵净山水青冈群落丰富了世界水青冈群落的常绿成分以及与古老水青冈林协同共生(进化)的物种种类;梵净山水青冈群落在区系上具有古老性、生态演化过程的孤立性、复杂性、多样性及偏热带性等特征,若梵净山被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则其更具热带性质的群落将填补全球水青冈世界遗产系列在亚热带地区分布的空白。其生境特征、种群特征、群落特征共同满足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和标准(ⅹ)。
【学位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8.5
【部分图文】:

文献研究,林业科学,自然地理学,文献


冈群落下土壤 CO2含量的变化、有水青冈属分布的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等。部 344 份文献中,有明确研究领域的文献共 325 份,将文献按学科领域可分为:林生物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与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轻工业手工业、园艺、植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等(图 1-3)。经研究发现,林业科学方面料最多,共 145 份,占总文献数的 44.6%;生物学类其次,共 117 份,占文献总数自然地理学与测绘学、地理学等地学方面的文献总共为 16 份,占总文献数量的此可见,有关水青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科学与生物科学领域,地学领域尚少。

水青冈属,世界分布,植物


图 1-4 水青冈属植物世界分布图(来自陈子英,2011)Figure 1-4 World distribution map of Fagus (from Chen Ziying, 2011)

分布图,水青冈属,东亚,水青冈


9图 1-5 水青冈属植物东亚分布图(据 Peters,1997)Figure 1-5 East Asia distribution map of Fagus (from Peters, 1997)3.2.3 水青冈属分类研究水青冈属广布于北半球,全球共有 10-13 种,其中中国有 5-7 种。欧洲及东亚约有欧洲水青冈和东方水青冈两种,美洲约有美洲水青冈和墨西哥水青冈两种,日本有圆齿水青冈和日本水青冈两种,可见,全球水青冈种数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中国水青冈属分类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方精云等,2000)。中国水青冈属的系统分类问题还未确定。张永田最初认为中国有 10 种 1 变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张永田与黄成就将水青冈合并为 7 种;《中国树木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编者认为中国有 6 种(巴山水青冈、长柄水青冈、米心水青冈、亮叶水青冈、台湾水青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群芳;彭培好;;巴山水青冈天然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2 黄永涛;姚兰;艾训儒;吕世安;丁易;;鄂西南两个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及其常绿和落叶物种组成结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10期

3 王加国;李晓芳;安明态;袁丛军;严令斌;余德会;;雷公山濒危植物台湾杉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种间联结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4 卢志军;刘福玲;吴浩;江明喜;;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枯立木物种组成、大小级与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5年02期

5 丁文勇;翁东明;金毅;张宏伟;程樟峰;郭瑞;于明坚;;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台湾水青冈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制约效应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年05期

6 陈坚;;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水青冈属(Fagus)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02期

7 卢志军;鲍大川;郭屹立;路俊盟;王庆刚;何东;张奎汉;徐耀粘;刘海波;孟红杰;黄汉东;魏新增;廖建雄;乔秀娟;江明喜;谷志容;廖春林;;八大公山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与结构[J];植物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8 金仁岳;;永嘉县四海山森林公园台湾水青冈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08期

9 舒军武;;日本本州北部白神山地圆齿水青冈林(Fagus crenata)表土花粉分析及水青冈属花粉的代表性[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10 周则刚;方炎明;;米心水青冈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谧;神农架米心水青冈—曼青冈群落的物种共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鹏举;梵净山脊椎动物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2 周政;梵净山生物协同进化与适应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3 巫仁霞;梵净山生态系统多样性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4 吕伊娜;梵净山生态环境演化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5 田宇英;亮叶水青冈落叶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王琦;湖北恩施桢楠群落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6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56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