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林业论文 >

广州市森林及不同地表垫面对暴雨—径流PAHs的滤储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17 12:11
   城市频发暴雨过程中,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对水环境质量影响极其显著。本研究以广东珠江三角洲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珠三角生态站),在广州市帽峰山的水文试验场为基础:3种不同下垫面类型(草地、水泥、沥青)的暴雨-地表径流场、常绿阔叶林和杉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测定系统(降雨、穿透水、地表径流及集水区测流堰测定总径流);采用森林集水区定位观测及不同下垫面的对比试验观测方法,并借助邻近的城市区域暴雨对照,开展了不同下垫面及森林生态系统暴雨径流过程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组分的含量特征,暴雨-产流PAHs通量特征的系统对比研究,分析研究了城郊暴雨差异,暴雨PAHs质量浓度、不同下垫面及森林生态系统对暴雨产流过程中PAHs质量浓度及通量的影响;为城市地表径流面源有机污染防控、植被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2016、2017年,林区帽峰山降雨量分别为2089.3mm、1673.8mm,较邻近的天河区五山街道相应分别小15.4%、18.7%。连续2年间,帽峰山林区20次暴雨及大暴雨观测值(雨量≥50mm),与邻近的五山街的相对应的雨量存在小尺度距离上的差异,即帽峰山林区的暴雨雨量小于相应的五山街雨量;主要反映在两站点20次暴雨的降雨历时无显著性差异,而暴雨及大暴雨的最大雨强的平均值间则存在显著差异,即林区暴雨雨强小于相应的对照区。(2)暴雨与不同地表垫面暴雨产流中的16种PAHs组分含量分布均有差异,ANT在暴雨及地表产流中均为含量较高的组分。沥青地表径流中有13种PAHs组分含量均高于暴雨、水泥及草地地表径流中含量,常绿阔叶林与杉阔混交林总径流中分别有14、13种PAHs组分小于暴雨径流中组分。(3)监测的帽峰山林区4种地表(水泥、沥青、草地、森林)的14次暴雨地表径流中∑16PAHs的平均质量浓度的负荷大小为:沥青地表(231.20 ng·L-1)阔叶林地表(130.87ng·L-1)水泥地表(100.42 ng·L-1)杉木林地表(88.50 ng·L-1)草地地表(85.28 ng·L-1),相对于暴雨质量浓度,草地、杉阔混交林地表产流中∑16PAHs的质量浓度的滤储率分别为37.2%、34.8%,阔叶林地表产流的滤储率则为3.6%;而沥青地表产流中∑16PAHs的质量浓度则增加了70.3%。沥青地表显著地增加了暴雨-地表径流中PAHs质量浓度,草地地表显著降低了暴雨-地表径流中PAHs质量浓度。以森林集水区暴雨-总径流统计显示:森林的林冠层较暴雨中PAHs质量浓度平均减小13.6%,阔叶林和杉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总径流)中PAHs的平均质量浓度较相应暴雨浓度分别减小50.0%、52.3%。(4)沥青地表对6种PAH代表物均呈增加效应,对FLA、Ba P、Icd P、Bghi P的增加效应达140%以上;水泥地表、草地地表对6种PAH代表物均呈滤储效应,草地的滤储效应更好;阔叶林林冠层对5种PAH代表物有滤储效应,其地表对3种PAH代表物有滤储效应,总径流对6种PAH均有较好的滤储效应,对Bb F、Bk F、Icd P、Bghi P的滤储率达50%以上;杉阔混交林的地表层对6种PAH的也有较好的滤储效应,对Bb F、Bk F、Bghi P的滤储效应达50%以上,其总径流对FLA、Bk F、Icd P、Bghi P的滤储滤也达50%以上。(5)对2017年不同地表(水泥、草地、森林)的暴雨产流率,及2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暴雨水文要素的结果分析显示,不同地表的暴雨产流率大小为,水泥地表(77.64%)草地地表(15.42%)森林地表(常绿阔叶林为8.73%,杉阔混交林为10.54%),水泥地表产流率极显著大于草地与森林地表(P=0.000),草地地表产流率显著大于杉木林地表产流率(P=0.011),2种类型森林的地表产流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434),可以看出透水地表的暴雨产流率较不透水地表小很多。在森林生态系统暴雨水文过程中,阔叶林林冠层在9次暴雨的平均截留率为14.3%,阔叶林总径流的暴雨产流率较杉阔混交林小(产流率分别为9.2%、20.9%)。(6)2017年,帽峰山林区与五山街道的对应9次暴雨及大暴雨中∑16PAHs通量分别为0.98 kg·ha-1、1.17 kg·ha-1,城区的暴雨输入地面环境的PAHs通量高出相应林区19.4%。不同地表垫面的暴雨-地表产流中PAHs通量大小为水泥地表(0.56 kg·ha-1)草地地表(0.09 kg·ha-1)森林地表(常绿阔叶林为0.08kg·ha-1;杉阔混交林为0.07 kg·ha-1)。森林地表层及土壤层对暴雨中PAHs的通量的降低效果显著高于林冠层,常绿阔叶林暴雨总径流中PAHs通量较杉木林低。水泥地表、草地地表、森林的各界层(林冠层、地表层)皆能降低暴雨-产流中PAHs的通量。(7)受交通等多种污染影响,市区沥青地表与水泥地表的交通道路的暴雨地表径流中PAHs浓度皆大于相应的林区沥青地表与水泥地表。
【学位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5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帽峰山,月降雨量,街道,林区


图 3-1 2016 年和 2017 年帽峰山与五山街道月降雨量特征Fig.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nthly rainfall of Maofeng forest and wushan street in 2016 and 2017.3.1.1.2 林区与市区暴雨的差异特征区域间暴雨及大暴雨量存在水平尺度上差异,对比区间的暴雨及大暴雨量可反映其在小尺度的降雨量差异特征。取广州市帽峰山林区、天河区五山街(水平距 30 km)2 个测点,图 3-2 统计出 2 年观测到的以林区雨量>50mm 为基础(纳入相应时间市区未发生暴雨数据统计),且对应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观测值(资料来源:广州市气象数据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林区发生暴雨 20 场,帽峰山林区 2016、2017 年的暴雨以上雨量分别为 759.1mm、722.1mm,较对应五山街年暴雨及大暴雨量分别小 50.8mm、142.2mm。对 2 年间暴雨以上雨量的次数进行统计,发现帽峰山林区小于五山街的次数占 70.3%、雨量相差 350.8mm,而帽峰山林区大于五山街的暴雨次数仅占 30%、雨量相差 157.8mm,

帽峰山,雨量,林区,暴雨


图 3-2 帽峰山林区的暴雨以上雨量与对应五山街雨量的比较Fig.3-2 Comparison at rainfall greater than 50 mm between Maofeng mountain and Wushan street.3.1.1.3 林区与市区暴雨量间的规律特征依据 2 年来帽峰山林区暴雨以上雨量所对应的五山街雨量观测值,图 3-3 给出两者间的数量规律关系特征,结果表明,帽峰山林区暴雨及大暴雨随相应的五山街雨量呈显著的指数递增关系;其中:在雨量 50mm、五山街出现 3 次雨量<50mm 降雨,在雨量50~75mm 间、林区有 3 次雨量大于相应五山街;而当雨量>75mm、林区雨量均低于五山街对应的雨量、且随五山街逐次暴雨量呈显著的递增趋势尤其是大暴雨雨量级的递增更加显著;从回归模型参数的可见,在五山街雨量 100mm 时、帽峰山林区响应雨量在71.0mm 起始而逐渐递增,林区对市内大暴雨的响应呈显著的雨量减小机制;反映出林区在市区的丘陵山体、森林边界层小气候影响,以及市内发生大暴雨强度在对应的林区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边璐;李田;侯娟;;PMF和PCA/MLR法解析上海市高架道路地表径流中多环芳烃的来源[J];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2 孟凡生;王业耀;张铃松;孙文春;;河流中多环芳烃迁移转化研究综述[J];人民黄河;2013年01期

3 蒋金;安娜;张义;李珏;高乃云;;水文过程中降雨径流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4 曹云者;柳晓娟;谢云峰;张大定;李发生;;我国主要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组成及含量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5 翟志宏;何健;;华南区域1961~2008年暴雨变化趋势统计特征[J];广东气象;2011年01期

6 许晓伟;黄岁樑;;地表水中多环芳烃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1期

7 唐莉华;吕贤弼;张思聪;;雨水利用宏观规划模型[J];水利学报;2010年10期

8 欧阳威;王玮;郝芳华;宋凯宇;王云慧;;北京城区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产污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9期

9 张娜;陈步峰;粟娟;谢左章;肖以华;潘勇军;史欣;;广州市帽峰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降水PAHs的生态效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葛荣荣;城市降雨径流多环芳烃赋存特征、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黎舒雯;城市土壤降雨径流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瑞霞;庐山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沉降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邹志谨;广州城市森林的暴雨生态水文效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李静静;合肥地区城市地表径流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研究及生态风险评价[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7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lylw/2887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