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业工程论文 >

不同井渠灌水配比对土壤水盐动态及作物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23:37
【摘要】:井渠结合灌溉是我国北方灌区的主要灌溉类型。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是黄河下游第一个大型灌区,也是河南省粮食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自从建成到现在,经过了60多年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为我国的引黄工程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近年来由于黄河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加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和农业的争水等,黄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尖锐,地下水严重超采。因此,科学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是解决当前灌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以作物高效用水和粮食安全为目标,通过不同灌水定额与不同渠井灌水配比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其土壤水盐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研究,进而提出井渠结合灌区适宜的井渠灌水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冬小麦产量而言,灌水定额为900 m3/hm2,渠井用水比例为1:2的灌水模式比较适宜。渠水水源比较多的情况下,可选择全部用渠水进行灌溉,灌溉定额为750 m3/hm2。渠水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如需通过灌溉调控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时保证冬小麦不减产,可选择纯井水灌溉,灌水定额为900 m3/hm2的方案进行灌溉。(2)本试验条件下,不同井渠灌水配比是影响冬小麦干物质量累积的重要因素,在整个生育期灌2次井水1次渠水冬小麦干物质量的累积达到最佳效果,灌水水质对分蘖数和干物质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3)土壤含盐量在出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波动较大,在灌浆期土壤盐分波动较小。渠井用水比例为1:2、灌水定额为900 m3/hm2处理的夏玉米的百粒重最大。(4)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井渠灌水配比对土壤盐分的空间结构和变异规律表明:土壤含盐量的变程范围变化较大,为4.33~20.41m;研究区土壤电导率纯井水灌溉的区域高于纯渠水灌溉的区域,并且各土层的盐分含量的分布在空间上存着较强的相关性;试验区的两侧土壤含盐量空间变异性较大,井渠灌水配比为1:2或2:1的区域相对平缓。
【图文】:

井渠,灌水定额,冬小麦,灌水


图 3.2.2 不同井渠灌水配比不同灌水定额下冬小麦株高的动态变化Fig.3.2.2 Different Wells canal irrigation water ratio of winter wheat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quota thedynamic changes of the plant height表 3.2.2 不同处理冬小麦株高的方差分析Table3.2.2 Different processing of winter wheat plant height variance analysis生育期F 值 F value渠井用水比例 灌水定额 渠井用水比例×灌水定额越冬期 2.344 0.459 1.172拔节期 2.068 3.598*4.019**抽穗期 7.449**1.428 2.746*成熟期 2.102 0.264 0.798注:*表示 P<0.05,**表示 P<0.01。3.2.3 不同井渠灌水配比与灌水定额对干物质量的影响通过表 3.2.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量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灌水定额对冬小麦干物质量的累积呈不显著水平;渠井用水比例除了在抽穗期达到显著水平以外,在其他生育期里对冬小麦干物质量的累积均为无显著水平;而灌水定额和井渠用水比例的相互作用在越冬期达到极显著水平,拔节期为显著水平。

井渠,灌水定额,冬小麦,灌水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同井渠灌水配比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3.68%。而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同样处理 B 均比其他处理要大,而在成熟期,同样 B50 处理达到最大值。由以上分析得出:不同灌水定额对冬小麦干物质量的累积影响不大,不同井渠灌水配比是影响冬小麦干物质量累积的重要因素,在整个生育期灌 2 次井水 1 次渠水冬小麦干物质量的累积达到最佳效果,有其是灌水定额为 750m3/hm2,井渠用水比例为 1:2 的处理为最优模式。40A70 A60 A50 B50 B60 B7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2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润堂,许建中;我国污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水利;2002年10期

2 孙波,赵其国,闾国年;低丘红壤肥力的时空变异[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695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gclw/2695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