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木霉制剂及其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对三种不同作物的促生效果

发布时间:2020-04-22 20:32
【摘要】:木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中一些种类是普遍认可的根际促生真菌,具有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本文研究了施用哈茨木霉菌SQR-T37生物制剂及其生物有机肥在荒地和山坡地两种土壤上对两季作物(玉米、丝瓜和茄子)的促生效果、对土壤木霉及真菌数量和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化肥处理相比,SQR-T37生物制剂处理与化肥配施能促进作物生长,但促生效果与土壤、作物种类和季节有关。在荒地土上,T6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干重两季分别增加了 23.56%和26.06%,株高两季分别增加了 18.93%和13.75%;丝瓜地上部干重两季分别增加了 31.80%、29.20%,株高两季分别增加了 18.84%、15.23%;茄子地上部干重两季分别增加了 7.15%、19.43%,株高两季分别增加了 22.28%、30.14%。在坡地土上,T6处理的玉米地上部干重两季分别增加了 1.89%和10.16%,株高两季分别增加了 7.76%和10.22%;丝瓜地上部干重两季分别增加了 3.82%、43.93%,株高两季分别增加了 6.81%、15.75%。2.与氨基酸有机肥(AA)相比,添加6%SQR-T37木霉制剂的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处理(AT6)能促进作物生长,但促生效果与土壤、作物种类和季节有关。在荒地土中,AT6处理两季玉米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了 46.73%和18.98%,株高分别增加了6.74%和14.57%;两季丝瓜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了 27.62%、16.25%,株高分别增加了 13.01%、11.93%;两季茄子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了 21.13%、13.24%,株高分别增加了 13.98%、14.06%。在坡地土中,两季玉米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了 12.44%和6.16%,株高分别增加了 3.16%和3.80%;两季丝瓜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了2.14%、16.25%,株高分别增加了6.08%、11.93%。3.T6和AT6处理显著改良了土壤生物学和化学性质。在荒地和山坡地两种土壤上,T6和AT6处理显著提高了 2个生长季土体土玉米、丝瓜和茄子3种作物根际土中木霉和真菌数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综上所述,施用SQR-T37木霉制剂及其氨基酸生物有机肥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和改良土壤性质。
【图文】:

效果图,中丝,效果图,第一


图2-1第一季坡地土中丝瓜效果图逡逑1邋Effects邋of邋Trichoderma邋preparation邋on邋the邋growth邋of邋Maize(pot邋experiment邋in邋the邋first邋season)逡逑

效果图,玉米,荒地,效果图


N..l:?:■十JVJ邋_-a":-:-.1逦■vimur-.i逡逑图3-1第二季荒地土中玉米效果图逡逑Fig3-1邋Effects邋of邋bio邋organic邋fertilizer邋on邋the邋growth邋of邋Maize邋in邋wasteland逡逑(pot邋experiment邋in邋the邋second邋season)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41;S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志伟;孙冬梅;;黄绿木霉菌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年03期

2 李竹;顾金刚;;真菌中的“潜力股”——木霉[J];大自然;2016年03期

3 ;植保知识大讲堂[J];中国农资;2016年45期

4 曾华兰;叶鹏盛;何炼;刘朝辉;韦树谷;张骞方;李琼英;曾静;;木霉菌制剂对川芎生长及药理成分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3年01期

5 贺字典;高玉峰;吴贺平;高增贵;张洋;;保护地蔬菜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影响因素[J];西北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6 张红骥;Allen G.Xue;许艳丽;;木霉菌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在根部定殖研究[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7 赵世波;高增贵;高军;庄敬华;;设施土壤状况及生防木霉菌应用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6年01期

8 孙军;段玉玺;吕国忠;;木霉菌及其系统分类学研究回顾[J];菌物研究;2006年01期

9 王进忠,郝立东,尚巧霞,孙淑玲,杨宝东,张民照;6种常用杀菌剂对木霉菌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10 吴石平,燕嗣皇,陆德清;施肥及栽培方法对木霉菌在辣椒上的促生增产效应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锋涛;崔佳;张荣意;孙现超;王敏;胡艳平;梁根云;刘华招;左豫虎;靳亚忠;缪卫国;邢孟玉;曲建楠;潘群胜;刘铜;;生防木霉菌发酵条件优化、不同剂型研制及促生防病效果评价[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王洪凯;;西藏的木霉多样性初探[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李广记;刘力行;陈捷;;华东地区木霉菌资源鉴定与多态性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4 李广纪;刘力行;陈捷;;华东地区木霉菌资源鉴定与多态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伯清;屈海泳;刘连妹;;木霉菌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A];首届长三角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茹;李金花;张俊莲;王蒂;;生防木霉菌的抑菌机理及在抗马铃薯真菌性病害上的应用[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绍瑗;章初龙;郑必强;王国平;林福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酵液中木霉菌酯素的浓度[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捷;周晓瑛;刘力行;徐书法;;多功能木霉菌分子改良与功能分析[A];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迪;薛鸣;梅俊;吴翠丹;张锋涛;张菊菊;张荣意;缪卫国;邢梦玉;刘铜;;中国木霉菌资源收集与多功能评价[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0 王秉丽;刘力行;陈捷;;多功能木霉菌菌剂创制与土壤生态效益初步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肖忠;木霉菌咋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李肖忠;木霉菌[N];河南科技报;2004年

3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申时文 程雁;木霉菌病害的发生及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1年

4 梁晨虎;香菇木霉菌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5年

5 于洋;木霉菌—油菜联合代谢作用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N];科技日报;2007年

6 李文博;香菇木霉菌的防治[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8年

7 杨学莹 李颖异;绿色防治,推广链条断在哪一环[N];山东科技报;2016年

8 丁闫;木霉菌巧治番茄枯萎病[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兴印;抗药木霉菌高效生防菌株生物学及其制剂加工技术[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2 罗赫荣;生防木霉菌对土著根瘤菌固氮活性及遗传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3 付健;木霉菌提高玉米耐盐碱机理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4 伊洪伟;长枝木霉菌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和抑菌活性物质结构鉴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王兵;木霉菌REMI突变株耐受Cd机理及其对油菜富集Cd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梁志怀;生防木霉菌与水稻共生体的建立及其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姚彦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辣椒疫病木霉菌的筛选及生防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健;桑椹防腐技术研究和桑树果用性状关联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9 李世贵;两种木霉菌对黄瓜枯萎病菌生防作用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靳学慧;氮素对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和抗病相关生理生化物质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雯雯;木霉挥发性物质拮抗FOC4的筛选鉴定及机理初探[D];海南大学;2017年

2 池志濑;木霉对赤铁矿的生物风化机制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王晓婷;木霉制剂及其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对三种不同作物的促生效果[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王欣玉;生防木霉对拟南芥的抗病及促生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5 徐文;木霉-黄瓜互作过程中抗病信号传递途径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赵晓迪;黄淮海地区农田木霉菌资源收集、鉴定与多功能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7年

7 李起祥;棘孢木霉降重金属菌剂制备及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8 董海燕;棘孢木霉固体发酵及应用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8年

9 刘明鑫;木霉菌对黄瓜促生作用与立枯病防效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10 宿晓琳;木霉菌对黄瓜促生作用与枯萎病防效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6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36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