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高光谱特征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03-30 07:32
【摘要】: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施用氮肥以期提高作物产量,但是过量施肥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及时监测作物氮素含量,指导科学合理的施肥,对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高光谱技术能实现作物冠层光谱的快速获取,但是冠层光谱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作物长势估测的精度和稳定性。为准确及时了解作物长势,提高生理指标的高光谱估测精确度,本研究分析冬小麦SPAD值、氮含量、冠层光谱以及叶片光谱随施氮量的变化规律及关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选取基于冠层光谱和叶片光谱的SPAD值和氮含量特征波段,并进行光谱估测模型的效果比较。为提高估测精度,对预处理方法及其组合进行分析,结合PLS进行模型的构建,选择出最佳预处理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冬小麦SPAD值变化在整个生育期呈抛物线趋势,以开花期最高。拔节期,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大小为顶二叶顶三叶顶一叶。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叶位SPAD值变化趋势基本为顶一叶顶二叶顶三叶,且各叶位间SPAD值差异增大。叶片氮含量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表现为顶一叶顶二叶顶三叶,孕穗期含氮量大小趋势基本为顶二叶顶一叶顶三叶,顶二叶和顶三叶对氮素的反应较为敏感。植株氮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叶片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2)冬小麦冠层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光谱反射率则升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叶位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的差异减小。叶片SPAD值和氮含量与冠层光谱的相关性顺序均为:顶一叶顶二叶顶三叶,而与叶片光谱的相关性比较稳定。(3)冠层光谱和叶片光谱监测氮素的敏感波段多位于绿峰、近红外区域,基于叶片光谱建立的顶一叶、顶二叶和顶三叶SPAD值估测模型R2分别为0.722、0.691和0.681,氮含量估测模型R2分别为0.732、0.719和0.706,估测效果均较好。基于冠层光谱建立的顶一叶氮素估测效果最好,但模型精度低于叶片光谱模型。(4)经基线校正(BC)、多元散射校正(MSC)、噪音校正(NC)及组合预处理后在可见光区域光谱基线漂移明显得到抑制,BC与MSC预处理提高了近红外区域光谱曲线的集中性。单一预处理方法NC预处理建立的模型精度最高,SPAD值和氮含量估测模型R2分别为0.686和0.683,RMSE分别为1.150和0.326,MSC处理降低了模型估测效果。两种预处理方法估测SPAD值和氮含量,分别为MSC+NC和NC+MSC建模效果最好,R2分别为0.768和0.762,RMSE为0.988和0.282。三种预处理方法组合NC+BC+MSC估测SPAD值和氮含量精度最高。研究表明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噪音,但不当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会降低模型预测效果。预处理方法并非越多越好。不同的预处理顺序,估测结果不同。
【图文】:

氮含量,变化特征,叶片,叶位


含量则在拔节期最高。孕穗期之后,氮含量下降,灌浆期尤为明显,氮素输出,为籽逡逑蛋白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变化基本相同,在拔节期、开逡逑期和灌浆期,顶一叶氮含量最高,顶二叶次之,顶三叶最小。而在孕穗期,,除NO外,逡逑氮量大小趋势基本变为顶二叶邋>邋顶一叶邋>邋顶三叶,表明顶二叶对氮素的反应较为敏感,逡逑片氮含量随叶位的降低而降低。NO处理下,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呈显著性差异,以逡逑016-2017年开花期为例,顶一叶与顶二叶的差距为18.59%,顶二叶与顶三叶的差距达逡逑4.05%,顶一叶和顶二叶氮含量的差异小于顶二叶和顶三叶的差值。随施氮量的增加,逡逑同叶位叶片氮含量的差异逐渐减小,同样以2016-2017年开花期为例,N4水平下,逡逑一叶与顶二叶、顶二叶与顶三叶的差距分别为4.16%和7.24%,顶一叶和顶二叶差异逡逑显著,顶二叶与顶三叶的差值也较小。逡逑.1.4同一叶位不同施肥水平叶片氮含量分析逡逑5逦鲁麦145(^逦长4738逡逑

全株,氮含量,植株氮含量,冬小麦


含量基本高于顶一叶,之后氮含量逐渐降低。逡逑3.1.5全株氮含量的分析逡逑2016-2017年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植株氮素含量随生育时期的变化如图5所示,逡逑由图可以看出,随着冬小麦的生长,植株氮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从拔节期到抽穗期,逡逑氮含量降幅明显,济麦22和长4738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分别下降了邋43.80%-69.86%和逡逑40.48°/。-50.38%,从抽穗期到灌浆期分别下降了邋21.27%-36.84%和27.03%-38.46%,氮含逡逑量下降速度较为缓慢,由于冬小麦进行生殖生长,氮素向籽粒运转所致。总体来看,从逡逑N0到N4,两品种植株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表明高施氮量能促进冬小麦植株对氮的吸收逡逑和利用。长4738小麦植株氮含量高于济麦22,不同生育时期变化幅度不同,表明不同逡逑品种对氮含量的吸收和输出存在差异,同时会造成干物质积累量的不同。逡逑^逦济麦2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利萍;王君杰;雷梦林;张晋;;高光谱对冬小麦倒伏的响应[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12期

2 李洪芹;;浅析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年18期

3 许朗;吴桐;黄武;;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6年03期

4 奥斯曼江·斯迪克;古丽娜尔·吾布力;;影响和田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因素与应对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1年03期

5 杜雯;唐立松;李彦;;绿洲农田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的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9期

6 ;Sparks公司预期美国2004年冬小麦产量为14.65亿蒲式耳[J];饲料广角;2004年11期

7 邱新法,曹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4期

8 邱新法,曾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因子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董大学,钟良平,李玉山;冬小麦产量与底墒关系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5期

10 申明华;;1985-1986年度冬小麦遥感估产地面监测资料分析[J];新疆气象;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璇;牟凤军;许启慧;孙爱良;;沧州干热风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冬小麦产量影响[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2 李松敏;王仰仁;周青云;孙书洪;;水肥耦合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3 王景悦;;衡水市小麦产量预测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唐为安;唐为安;田红;陈晓艺;温华洋;丁霞;徐光清;;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罗蒋梅;王建林;薛晓萍;申双和;;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模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信志红;郭建平;谭凯炎;;高温年景下分期播冬小麦生长差异性分析[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5 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形成机制变化与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C];2018年

7 史印山;顾光芹;池俊成;魏瑞江;;河北平原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商健;刘义国;林琪;;不同滴灌铺管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郝立生;闵锦忠;;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王琼;;沧州地区冬小麦产量趋势分析及其预测[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荣胜;新麦生长进入关键期 预防天气再“惹祸”[N];粮油市场报;2017年

2 赵建军 刘川;我省夏粮喜获丰收[N];山西科技报;2017年

3 记者 赵建军 通讯员 刘川;我省夏粮喜获丰收[N];山西日报;2017年

4 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郑昌玲;我国开展冬小麦产量逐月预报[N];中国气象报;2012年

5 曾晓伟 陈晓艺;安徽冬小麦产量呈增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4年

6 小静;印度冬小麦产量下滑[N];国际商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黄宪奇;巴西8月份冬小麦产量年比下降28%[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冬小麦产量预期减幅较大[N];期货日报;2007年

9 乔林生;我国冬小麦产量与质量有望同步提高[N];期货日报;2006年

10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王晓辉;今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同比下降[N];粮油市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信;基于光谱遥感的冬小麦氮素和可溶性糖监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2 张超;基于高光谱数据与SAFY-FAO作物模型同化的冬小麦生长监测与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迪;基于DSSAT模型的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机理和优化管理策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4 孙昭安;不同供氮条件下冬小麦生产向土壤碳库的输入及氮素损失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5 赛力汗·赛;滴灌量调配对北疆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邢会敏;基于遥感与作物模型同化的冬小麦节水灌溉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7 吴永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种植体系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崔振岭;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陈军胜;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全起;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伟婷;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对花前夜间增温及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尤新媛;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马倩倩;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气候资源演变及干旱风险情景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4 吴东星;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5 王田;河南省冬小麦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何小安;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冬小麦播种效果与空间变异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7 付亚亚;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生长过程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张娟霞;长期秸秆还田与施氮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9 杨琳;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的相关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10 靳芊;低温胁迫下冬小麦叶绿素高光谱特征提取及估算模型的综合评价[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7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07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