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宁夏玉米籽粒脱水特性与机械粒收时期预测

发布时间:2020-03-30 22:46
【摘要】:【目的】玉米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的重要因素,某一地区收获时籽粒含水率的高低与品种特性、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在银川试点对宁夏38个玉米品种籽粒含水率变化进行了系统测试,通过脱水回归模型参数的最优估计,确立了各品种的脱水方程;预测了在宁夏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籽粒含水率降至满足粒收水分含量的日期;并基于不同类型品种脱水特性、综合性状与产量等因素,进行了适合机械粒收品种配置,对于指导宁夏地区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使用Logistic Power非线性增长模型模拟各供试玉米品种籽粒脱水过程。以吐丝后积温为自变量,籽粒含水率为因变量,采用Curve Expert Professional 2.2软件的非线性曲线拟合模型最优参数,获得不同品种回归模型中b、c参数的最优估计值,确立各玉米品种籽粒脱水方程;以试验2年共用11个品种2017年实测含水率对2018年脱水方程预测含水率进行模型适用性检验;以脱水方程为基础,采用近10年(2008-2017年)气象数据对各品种机械粒收日期进行预测。以生理成熟期平均含水率30.1%和全生育期平均积温3274.3℃d为标准,采用双向平均法将38个供试玉米品种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晚熟高含水率型(I型)、早熟高含水率型(II型)、早熟低含水率型(III型)、晚熟低含水率型(IV)品种。【结果】Ⅰ、Ⅱ、Ⅲ和Ⅳ型玉米品种全生育期对积温的需求分别为3276.2-3542.7℃·d、3025.9-3237.6℃·d、2720.5-3273.6℃·d和3277.4-3456.6℃·d,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分别介于30.7%-35.7%、30.3%-31.8%、26.6%-29.5%和26.0%-30.0%。产量(y,kg/hm~2)与全生育期积温(x,℃·d)的拟合方程为:y=6.945x 6016.2,R2=0.4711~(**),即积温增加1℃·d,产量增加6.945 kg/hm~2。适用性检验结果显示,脱水模型能够满足宁夏地区的使用需求。根据预测结果,分别比较了在适期早播、常规播种、晚播3种播期条件下I类品种和IV类品种达到籽粒收获目标含水率的时间差值介于13-28 d;在宁夏不同区域间同一类型品种差值大于40 d。适期早播条件下,在南部山区(固原、西吉、海原)I类品种均达不到含水率28%的机械粒收上限水分指标;而北部平原地区(惠农、陶乐、银川、中宁和中卫)仅I类品种未能脱水至16%,中部地区(同心、盐池)III类品种可以脱水至16%,在热量资源相对丰富的同心,部分II类品种和IV类品种也可以脱水至16%,而南部山区各类型品种均降低不到16%含水率标准;在晚播条件下,按28%含水率收获指标,III类品种在9月下旬可以收获,适宜收获日期从北部平原至南部山区逐渐推迟,II类、III类以及IV类中的部分品种在北部平原地区可脱水至16%,时间一般在10月以后。【结论】玉米品种在一定区域内生长发育需要的积温在年份间较为稳定,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品种特性有关。按照品种脱水类型、产量水平以及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区域品种配置:在宁夏中部和北部地区可以种植中晚熟高产品种,在中部地区若种植晚熟高含水率类型品种时应适期早播;在南部山区要实现机械粒收,应种植早熟低含水率品种,且应尽量提前播种。
【图文】:

宁夏玉米籽粒脱水特性与机械粒收时期预测


宁夏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大于0℃积温分布特点(1988-2017)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智艳;董永彬;乔大河;胡春辉;邓飞;李玉玲;;不同种质玉米杂交种苞叶性状特征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2 李淑芳;张春宵;路明;刘文国;李晓辉;;玉米籽粒自然脱水速率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4年04期

3 李金良;;极早熟玉米重组群体籽粒脱水速率差异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4 冯鹏;申晓慧;郑海燕;张华;李增杰;杨海宽;李明顺;;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及脱水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6期

5 李少昆;;美国玉米生产技术特点与启示[J];玉米科学;2013年03期

6 董红芬;李洪;李爱军;阎晓光;赵长明;;玉米播期推迟与生长发育、有效积温关系研究[J];玉米科学;2012年05期

7 白彩云;李少昆;柏军华;张厚宝;谢瑞芝;;我国东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品种积温需求及利用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8 赵明;李少昆;董树亭;张东兴;王璞;薛吉全;高聚林;孙士明;张吉旺;刘鹏;刘永红;王永军;;美国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中国现代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考——赴美国考察报告[J];作物杂志;2011年02期

9 刘月娥;谢瑞芝;张厚宝;李少昆;高世菊;;不同生态区玉米适时晚收增产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10 杨扬;杨建宇;李绍明;张晓东;朱德海;;玉米生育期空间插值方法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雷晓鹏;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可行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相茂国;玉米籽粒直收机械适应性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08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08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8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