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纳米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31 14:07
【摘要】: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约有72%人缺硒,植物硒源是日常膳食补硒的主要来源。适宜浓度硒不仅对植物生长有益,还能增加植物活性物质的代谢,提升植物品质。纳米硒因具有生物活性高、毒性低、环境风险小等特点,被作为现在新型硒补充剂。伴着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富硒中药材逐步成为研究热门。本研究对湘西地区9种常见中药材富硒能力与其根际土壤中硒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出对硒生物富集能力较强的中药材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研究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活性物质含量的关系,从而能更好的开发利用金荞麦资源。本文以金荞麦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金荞麦对纳米硒与亚硒酸钠的吸收富集及富硒对金荞麦产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总黄酮含量等活性物质的影响。旨在为富硒金荞麦的科学种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湘西地区9种常见中药材富硒情况研究,对湘西北9种常见中药材药用部位及根际土壤硒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以根茎入药的中药材硒含量大小为:金荞麦(1.01 mg/kg)贝母(0.35 mg/kg)大黄(0.25 mg/kg)玉竹(0.24 mg/kg)黄精(0.20 mg/kg),全草入药的中药材硒含量小米草(1.29 mg/kg)赶山鞭(1.17mg/kg)见血清(0.90 mg/kg)虎耳草(0.54 mg/kg),参照《湖南省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农产品标准为0.15mg/kg,属于富硒中药材。以根茎入药的金荞麦富硒能力显著,适合发展道地中药材的种植栽培。(2)盆栽金荞麦对外源硒吸收富集能力的研究,以金荞麦为供试材料,纳米硒和亚硒酸钠为硒源,进行盆栽试验。发现叶面喷施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均能显著提高金荞麦不同部位硒含量,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中硒富集量与施硒浓度呈显著相关,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且硒的分布为叶片块状根。在5 mg/L处理组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对纳米硒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是亚硒酸钠的1.4倍、2.1倍和1.3倍;同一施硒浓度组分中,叶面喷施纳米硒对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硒含量均明显高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且金荞麦富集外源硒后部分在叶片吸收转换成有机硒,另一部分向块状根中发生转移并转化为有机硒。(3)硒对盆栽金荞麦生物量和活性物质含量影响的研究,金荞麦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及总黄酮含量均随着硒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5 mg/L处理达到最大,说明高浓度硒抑制了金荞麦生长和活性物质的积累,适宜浓度硒能够更有效的促进金荞麦生长和活性物质的积累。在喷施5 mg/L纳米硒处理组较CK叶片、茎秆和块状根生物量分别增加了78.87%、229.04%、72.04%;三种抗氧化酶活性(POD、GSH-Px、SOD)分别增加了161.94%、430.77%、90.48%;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增加了36.57%、47.56%;叶片、茎秆和块状根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157.48%、131.14%、234.12%。在喷施5 mg/L亚硒酸钠处理组较CK叶片、茎秆和块状根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4.49%、85.15%、42.65%;三种抗氧化酶活性(POD、GSH-Px、SOD)分别增加了46.11%、494.87%、76.19%;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增加了41.64%和74.81%;叶片、茎秆块状根总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68.50%、48.71%、158.79%。叶面喷施5 mg/L纳米硒对金荞麦生物量和黄酮含量分别增加是喷施亚硒酸钠的1.2倍和2倍,对金荞麦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优于亚硒酸钠。(4)进一步研究在田间环境中金荞麦对外源硒的富集及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在幼苗期和分枝期喷施不同浓度纳米硒和亚硒酸钠。结果发现,叶面施硒能够显著提高金荞麦叶片、茎秆、块状根不同生长器官对硒的积累,与对照相比能够显著增加其产量。叶面施硒能够作为富硒栽培的一种技术手段,使其达到富硒标准,具有较好的农业推广价值。金荞麦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富硒中药材,叶面施硒浓度与金荞麦不同部位硒富集量呈线性增长趋势,20 mg/L未出现抑制硒富集现象;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活性物质含量随着施硒浓度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适宜浓度(5 mg/L)的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均能显著增强金荞麦产量与活性物质含量;同一施硒浓度下,金荞麦叶片、茎秆和块状根对纳米硒的吸收富集量均显著高于亚硒酸钠,且以纳米硒为硒源富硒栽培对金荞麦产量、抗氧化酶活、总黄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程度均显著高于喷施亚硒酸钠。因此,纳米硒较亚硒酸钠是一种低毒高效的硒源,金荞麦可作为硒富集中药材进一步开发研究。硒与金荞麦结合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以金荞麦为载体进行无机硒的生物有机化,研究金荞麦对纳米硒的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为后续富硒金荞麦栽培、富硒金荞麦特色产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图文】:

示意图,植物根系,物产,活性物质


图 1.1 植物根系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示意图[28]Fig1.1 Overview of Se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speciation in plants[28]1.3 硒对植物产量与活性物质的研究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冉;梁亚男;李福泉;陈张华;肖雍琴;;纳米硒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2016年11期

2 付学锋;朱连勤;马小明;;纳米硒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8年01期

3 夏枚生 ,张红梅 ,胡彩虹 ,许梓荣;纳米硒对肉鸡生长和抗氧化的影响[J];营养学报;2005年04期

4 曾广厅,毛华明;纳米硒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前景[J];饲料研究;2005年05期

5 于霞飞,高学云;纳米硒在医药过滤材料上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06期

6 孔涛;郝雪琴;赵振升;周变华;王国永;;纳米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J];饲料研究;2011年09期

7 周志愉;黄越燕;陈水福;邬秋萍;肖纯;;菝葜与菝葜纳米硒体内、外抗U_(14)瘤活性的实验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年01期

8 胡彩虹;夏枚生;;纳米硒对肉鸡肝细胞中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6年02期

9 张海涛;王卓铎;赵丽梅;;浅析纳米硒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8年23期

10 蔡菊;张雷;朱可;;甘氨酸纳米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在鸡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16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中云;陈顺卿;;红色纳米硒抗癌王中王[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陶宁亚;张贝;王志增;马远方;;适用于免疫层析快速检测纳米硒的制备[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7年

3 梁敏思;罗海英;白燕;;草酸在纳米硒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研究[A];《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11月增刊3——第四届广东省分析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皮江;蔡继业;;叶酸修饰纳米硒在MCF-7细胞中的毒性机理[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报》创刊廿周年庆祝会、第十届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2012年广东生物物理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2年

5 董鑫;李敬霞;何均仪;徐艳;尹芝南;吴扬哲;;纳米硒在人Vγ9Vδ2 T细胞抗肿瘤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7年

6 王家骏;刘艳;王磊;张玲;黄雨婷;董改梅;王梦晓;;亚硒酸钠和纳米硒对镉致大鼠睾丸毒性的干预作用[A];2018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精准环境健康:跨学科合作的挑战论文汇编[C];2018年

7 杨芬;皮江;蔡继业;;基于AFM研究纳米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报》创刊廿周年庆祝会、第十届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2012年广东生物物理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2年

8 朱风华;朱连勤;李玲;孙金全;陈甫;;纳米硒对蛋鸡血硒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紫虹;黄俊明;杨美玲;董活波;胡帅尔;李文立;王凤岩;梁紫颖;黄健康;;纳米硒亚慢性毒性研究[A];纳米物质遗传毒性研究与评价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8年

10 张紫虹;杨美玲;胡永成;董活波;胡帅尔;李文立;王凤岩;黄建康;;某复合多糖功能化纳米硒亚慢性毒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纳米硒的诞生[N];北京科技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齐中;沈董栽种纳米硒[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吴伟;大连瓜农用纳米硒技术增产20%[N];农民日报;2009年

4 ;纳米硒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5 孙海香 宋保强 夏枚生 江娜;纳米硒 引入动物保健[N];农民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孟育建;纳米硒:纳米和生物医药结合的典范[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纳米硒:我国在全球的纳米科技领先项目[N];北京科技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陈永杰;硒:抗癌元素的真相[N];北京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叶青;让硒和农产品发生奇妙反应[N];科技日报;2018年

10 王兵;硒为何被人们称为“抗癌之王”[N];保健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燕云;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 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调节机制及纳米颗粒特征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李保珍;生物源纳米硒对肝癌HepG2细胞抑制活性研究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8年

3 王钰婷;纳米硒合成菌株的筛选及产硒机理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彭敦耕;硒代硫酸钠的生物学性质和纳米硒在体内的尺寸效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王华丽;纳米硒的生物利用和毒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吴华莲;糖类物质功能化纳米硒/碲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与抗氧化活性[D];暨南大学;2012年

7 林长光;硒对猪生产与保健的影响及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丰婷;莲藕渣多糖的结构、免疫活性及多糖纳米硒的制备[D];扬州大学;2019年

2 朱磊;纳米硒在金荞麦中富集及对其产量与活性物质的影响[D];吉首大学;2019年

3 屈汶辉;纳米硒的生物制备及其缓解蛋鸡呕吐毒素中毒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张生荣;纳米硒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及缓解植物镉胁迫的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曹晖;不同表面电荷纳米硒的模拟氧化酶活性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6 吕梦婷;硒对水稻积累镉的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7 史孟娟;纳米硒对青溕鱼的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8 周驰;纳米硒的生物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9 王越;生物源纳米硒对阿霉素抑制肝癌HepG2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增效与解毒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10 张民;叶酸—壳聚糖修饰纳米硒的制备及其评价[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9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09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