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高寒地区一年生禾本科-豆科人工草地混播模式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14:16
【摘要】: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牧草产草量急剧降低,这不仅阻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威胁到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因此,在高寒牧区建立人工草地是缓解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饲草供给、遏制草地退化、坚持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高寒牧区最主要的人工草地是一年生豆科植物箭{H豌豆和禾本科植物燕麦的混播组合,但牧草产量依旧不高。同时,由于混播模式(混播种类、禾豆比例、混播方式、混播密度)的不同,造成牧草产量的许多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且生态机理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研究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牧区高产优质牧草的混播模式具有很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高寒牧区常见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箭{H豌豆、蚕豆和禾本科植物燕麦为实验材料进行禾-豆大田混播,分析了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角度(群体竞争及个体功能性状策略)解释了不同处理下牧草产量的形成机制。另外,还探讨了在不同混播种类中影响牧草总产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相容性较好,总体是促进作用大于竞争作用,混播种类对牧草总产量影响显著,燕麦+蚕豆组合下牧草的总产量较燕麦+箭{H豌豆组合提高约50%,两种混播组合下物种的竞争效果均为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燕麦+蚕豆组合显著;竞争结果为豆科牧草限制禾草种群数量的扩展,且燕麦+箭{H豌豆组合显著,这与箭{H豌豆茎秆纤细,要依靠燕麦向上生长的特性有关。另外,禾草的多度、株高和比叶面积显著受到混播种类的影响。禾豆比例对混播总产也有显著影响,最适比例因混播种类的不同而不同,燕麦+箭{H豌豆组合的混播效应在7:3时最佳,而燕麦+蚕豆组合则在80:2时最佳,且随禾豆比例的增加,豆科牧草的相对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大部分个体性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混播方式对总产无显著影响,但条播更有优势,且种间竞争力小于撒播,蚕豆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瘤干重在条播时也显著大于撒播。各处理对土壤理化无显著影响。混播密度对牧草的总产量和品质均无显著影响,禾豆比例对部分品质有显著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评价及播种实际的综合考虑,在总密度为1000粒/m~2时,燕麦和蚕豆以980:20(种粒数)的比例撒播种植,牧草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表现较好,其亩产达578.98千克,比单播燕麦增产63.55%,且播种简易,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混播总产量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多元回归发现:箭{H豌豆的株高和蚕豆的比叶面积与总产量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豆科植物对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影响较大,光照是影响总产量的主要因子。
【图文】:

定位研究站,青藏高原东缘,湿地生态系统,兰州大学


图 2-1 实验地点:青藏高原东缘兰州大学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合作站Fig.2-1 Location of research: the hezuo branch of the ecosystem orientation research station ofalpine meadow and wetland ecosystems of lanzhou university on eastern Qinhai-Tibet Plateau.2.2 实验材料由于气候寒冷,高寒地区普遍缺乏抗冻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品种,本实验供试材料均为一年生牧草。禾本科我们选择应用较广泛的耐旱抗寒物种燕麦(Aven

物种,蚕豆,野豌豆属,羽状复叶


燕麦 箭{H豌豆 蚕豆(Avena sativa L.) (Vicia sativa L.) (Vicia faba L.)图 2-2 本研究使用的三个物种Fig. 2-2 Focus species of this research.C. 蚕豆(Vicia faba L.)蚕豆属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植株高度 30~100cm,茎壮,直立,,不易倒伏。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直根系,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策;;公路边坡绿化草灌混播施工技术探讨[J];华东公路;2017年04期

2 祁军;郑伟;张鲜花;唐高溶;王祥;朱进忠;;不同豆禾混播模式的草地生产性能[J];草业科学;2016年01期

3 ;短信平台[J];农村百事通;2012年20期

4 李冰华;高亦珂;;草花混播发展历程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19期

5 汪建来,孔令聪,曹承富,甘斌杰,王瑞,赵斌,赵竹;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6 李其昀;多用混播机及使用技术要求[J];农机试验与推广;1996年Z1期

7 常儒;保苗小偏方——混播菜籽[J];山西农业;1996年08期

8 Х.Е.ЧЕМБОР;Э.ГАЦЕК;王福绥;;品种混播能增强作物免疫程度提高产量[J];麦类作物学报;1990年06期

9 戴国荣;;一年生青刈禾、豆草混播试验[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1年04期

10 Akira Sawai;张秀君;;红三叶不同生长类型的根系差异[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洪影;高飞;刘昭明;崔国文;;青贮玉米不同混播方式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国文;梅相如;李刚;刘慧青;;混播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向洁;王富强;郭宝光;王庆刚;余成群;沈振西;邵小明;;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关系研究[A];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刘文竹;李坤峰;高亦珂;;花卉混播组合研究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5 汪建来;孔令聪;曹承富;甘斌杰;王瑞;赵斌;赵竹;;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富强;向洁;郭宝光;邵小明;;拉萨河谷区豆禾牧草混播比例、施氮、灌溉对生物量的影响[A];2017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7 匡崇义;徐驰;薛世明;袁福锦;(?)雪梅;黄必志;;云南北亚热带冬春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亦珂;吴春水;袁加;;北京地区草花混播配置方法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杨增增;张春平;董全民;褚晖;杨晓霞;魏琳娜;张艳芬;;混播高寒草地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A];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10 乌恩旗;;利用牧草混播治理沙化耕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俊霞 通讯员 张雪怡 刘朋朋 王明建 孙燕;美可辛种肥混播进行中[N];农资导报;2017年

2 周建华;水稻混播可增产[N];湖南科技报;2009年

3 屈凤丽;杂交水稻“混播制种”获成功[N];农民日报;2004年

4 高永珍 张雪怡;种肥混播掀起施肥新浪潮[N];农资导报;2019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梁冰清;混播“哥俩好” 大田产量高[N];农民日报;2015年

6 通讯员 杨建光;奇台县粮草混播技术获重大突破[N];昌吉日报;2006年

7 记者 牛金辉 通讯员 于建新 马学忠;奇台县粮草混播提高土地利用率[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8 韩宁  ;几种冷季型草种混播组合[N];中国花卉报;2004年

9 吴序卉;野花混播组合种植方法[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10 湖南省中方县农业局 杨武;种肥混播要把握量[N];农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青平;高寒地区一年生禾豆饲草混播群落内部组分及调控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2 郭世保;小麦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建光;农牧交错区苜蓿—禾草混播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徐伟洲;黄土丘陵区两乡土草种混播下生长与生理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申晓慧;种植方式与诱变处理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抗寒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6 李蕾蕾;青南牧区混播饲草青贮和对欧拉型藏羊补饲效果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7 王云生;水稻bsl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8 曾昭海;紫花苜蓿高效根瘤菌筛选及田间鉴定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潘鹏亮;增加作物多样性对病虫害和天敌发生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10 冯鹏;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妍琪;高寒地区一年生禾本科-豆科人工草地混播模式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陈青雨;种肥混播用小麦专用拌种肥效应分析[D];郑州大学;2019年

3 李磊;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不同混播比例对草地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4 焦振飞;成都平原“川中”鹅观草高产栽培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魏晓艳;滴灌条件下苜蓿播种量及混播模式的研究[D];宁夏大学;2018年

6 邝肖;不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7 张永志;煤矿沉陷区混播小冠花和无芒雀麦对牧草品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8 张瑞;小麦豌豆混播对土壤肥力及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9 张子龙;高寒地区施肥和混播对燕麦草产量、水肥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10 张庆昕;四种禾草与黄花苜蓿混播的生产性能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9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639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