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稻茬晚播小麦群体与生理特征及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4 19:55
  我国稻茬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黄淮平原南部及西南冬麦区,近几年来稻茬小麦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增加,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由于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前茬水稻中晚熟品种和水稻机插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水稻成熟期大幅度推迟,致使小麦适期播种面积缩减,晚播与过晚播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潜力的发挥,在江苏省稻麦两熟地区,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已成为栽培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在从晚播小麦的成因、种植业结构、生态和生产条件、品种选用和适应晚播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对晚播小麦高产稳产理论与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本研究以筛选适宜晚播的优质小麦品种为基础,分别在江苏沿江地区晚播(较适播期推迟10天左右)与里下河地区过晚播(较适播期推迟30天以上)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栽培措施组合试验,构建不同的产量群体,研究晚播小麦8000kg·hm-2高产群体与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群体特征、氮素吸收与利用规律、光合衰老特性与生理机制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探索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高产研究进展
    2 稻茬小麦晚播的原因及现状
        2.1 晚播小麦的定义
        2.2 稻茬晚播小麦出现的原因
            2.2.1 全球气候变暖,现行的播期与上升的温度不相适应
            2.2.2 天气异常,土壤墒情无法满足水稻适时收获和小麦适时播种需求
            2.2.3 水稻种植制度改进,导致收获期不断推迟
            2.2.4 规模种植条件下机械、晒(烘)贮等配套设施的限制
    3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限制因素
    4 稻茬晚播小麦产量形成、群体结构及品质特点
        4.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特点
        4.2 群体结构特点
            4.2.1 播期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4.2.2 不同播期小麦高产群体特征的差异
        4.3 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5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5.1 选用适合晚播的品种
        5.2 提高整地质量,催芽播种
        5.3 适当增加播量,培育合理群体结构
        5.4 晚播小麦的施肥
    6 稻茬晚播小麦的生理特性及品质的调控
        6.1 栽培措施对晚播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6.2 栽培措施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茬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
        2.6 氮效率的差异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2.11 抗倒性能的差异
    3 小结
        3.1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特点
        3.2 适宜稻茬晚播种植的小麦品种群体结构特征
        3.3 适宜稻茬晚播的小麦品种光合与灌浆特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1.1 产量及其构成
            2.1.2 群体结构特征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籽粒品质的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氮(15N)在晚播小麦植株中的分配与运转
            2.1.1 肥料氮(15N)的分配
            2.1.2 开花期植株对土壤氮和不同施用方式15N的吸收比例
            2.1.3 开花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
            2.1.4 成熟期植株中15N的吸收比例
            2.1.5 成熟期15N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
            2.1.6 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
        2.2 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2.2.1 氮素积累量
            2.2.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2.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2.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的吸收百分率
            2.2.5 氮效率
        2.3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
            2.3.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的光合特性
            2.3.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的差异
            2.3.3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差异
    3 小结
        3.1 密度对晚播小麦15N标记肥料氮流向以及在器官中分配的影响
        3.2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3.3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
        3.4 稻茬晚播小麦8000 kg·hm-2高产群体剑叶碳氮代谢生理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密度与肥料运筹对晚播小麦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对晚播小麦表观倒伏率、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影响
        2.2 密肥对晚播小麦基部节间、穗下节间长度以及株高的影响
        2.3 密肥对基部节间茎粗壁厚的影响
        2.4 密肥对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的影响
        2.5 密肥处理对基部节间内含物质的影响
            2.5.1 对基部节间糖、氮含量以及C/N的影响
            2.5.2 对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5.3 对基部节间苯丙氨酸转氨酶(PAL)及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3.1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茎秆形态与生理
        3.2 晚播小麦高产与抗倒协调的适宜密肥组合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稻茬过晚播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应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的差异
        2.2 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
        2.3 茎蘖动态的差异
        2.4 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2.5 氮素积累的差异
        2.6 氮效率的差异
        2.7 叶面积指数的差异
        2.8 剑叶SPAD值的差异
        2.9 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2.10 籽粒灌浆速率的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品质及群体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6 750 kg·hm-2中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1.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产量构成
            2.1.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特征
        2.2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品质的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稻茬过晚播小麦中高产群体氮素利用特征与衰老生理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晚播小麦不同产量群体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
            2.1.1 氮素积累量
            2.1.2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量
            2.1.3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速率
            2.1.4 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百分率
            2.1.5 氮效率
        2.2 过晚播小麦高产群体花后剑叶光合及衰老生理特性
            2.2.1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2.2.2 不同产量群体花后剑叶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差异
    3 小结
        3.1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3.2 稻茬过晚播小麦6750 kg·hm-2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酶活性特征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密肥调控效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与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
            2.1.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1.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2.1.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2.1.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
        2.2 密度与氮肥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品质、效益的调控效应
            2.2.1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对过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2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影响
            2.2.3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影响
            2.2.4 密度、施氮量与运筹比例对过晚播小麦经济效益影响
    3 小结
        3.1 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3.2 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适用的小麦品种
            1.1.1 产量
            1.1.2 群体结构特征
            1.1.3 光合特性与灌浆速率
        1.2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
            1.2.1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
            1.2.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质量特征
        1.3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1.3.1 晚播小麦氮素在器官中的积累与分配
            1.3.2 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氮素积累与吸收特征
        1.4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与过晚播中高产群体光合与衰老特性
        1.5 稻茬晚播高产群体花后剑叶碳氮代谢特征
        1.6 稻茬晚播小麦抗倒性能表现及其生理特性
            1.6.1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植株茎秆形态与生理特性
            1.6.2 晚播小麦高产群体预防倒伏的适宜密肥组合
        1.7 稻茬晚播与过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7.1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1.7.2 密肥措施组合对晚播与过晚播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1.7.3 晚播与过晚播小麦密度与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技术组合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866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866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e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