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添加剂培养生物絮凝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17:20
【摘要】:面对水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低等对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制约问题,一方面改革养殖技术,采用新型的生物絮凝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水质,减少养殖废水排放,提高了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向养殖水体或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可以降低饵料系数,促进养殖对象生长和免疫力,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生物絮凝主要是微生物同化代谢作用,对系统中有机物的的竞争力强,因此向絮凝中添加益生菌后益生菌能否繁殖生长,对养殖对象生长性能否有影响等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pH、溶解氧和温度对植物乳杆菌为添加剂培养生物絮凝的影响,以及添加植物乳杆菌的絮团营养成分和养殖效果的影响。1、采取温度25℃、30℃、35℃,pH 5.5、7、8.5,厌氧、厌氧有氧交替、有氧安排3因素3水平L_9(3~3)正交,开展35天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添加剂培养生物絮凝试验,通过比较三态氮的变化情况、脱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得出以植物乳杆菌为添加剂培养活性污泥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有氧、pH 8.5、30℃时,活性污泥培养用时最短为13d,生物脱氮效率高;温度和溶氧对生物絮凝中脱氢酶活性(DHA,dehydrogenase activity)有显著性影响,25℃,厌氧-好氧交替,pH 7条件下培养的生物絮团脱氢酶活性最高为21μmol/(L·h),即絮团活性最高;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活性污泥中主要为变形菌门(大于70%),其次为拟杆菌门;植物乳杆菌在有氧、35℃、pH 5.5条件下丰度最高,为1.8%。2、以黑仔鳗配合饲料为原料,在pH 5.5~6.5、溶氧5mg/L、32℃条件下培养生物絮团,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对生物絮凝养殖水处理效果、活性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可以提高絮团处理氨氮的效率,缩短絮团驯化时间。试验结束时亚硝氮和硝氮无积累。添加植物乳杆菌可以提高絮凝系统中脱氢酶活性但对絮团沉降性能无影响,系统稳定后脱氢酶活性为49.22μmol·L~(-1)·h~(-1)而未添加组脱氢酶活性为18.12μmol·L~(-1)·h~(-1),两组絮团FVI约为55mg/L。添加植物乳杆菌对絮团脂肪酸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实验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絮团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率(EAA/TAA)分别为34.61%和36.92%;鲜味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率(DAA/TAA)分别为54.88%和52.90%。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可以提高水处理效率、脱氢酶活性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絮团营养全面适合养殖对象摄食。3、本实验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对养殖罗非鱼的鱼体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生物絮凝养殖罗非鱼60d后,添加植物乳杆菌对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分别为43.21%、6.3%和2.59g/cm~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为1.38%低于未添加菌组。两组养殖对鱼体血清中生化指标没有明显影响。说明,向絮凝中植物乳杆菌可以促进罗非鱼的生长且不会对鱼体产生刺激。
【图文】:

试验期,动态变化,组反应,总氮


图 2-1 试验期间 TAN,NO2--N 和 NO3--N 的动态变化Fig.2-1 Changes of ammonia nitrogen、nitrite and nitrate during the experiment图 2-2 为各组反应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总氮的变化。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器中TN 的浓度都呈不同波动下降。试验初始 TN 浓度约为 81.6 mg/L。试验结束时,,

组反应,总氮,实验过程,浓度


图 2-1 试验期间 TAN,NO2--N 和 NO3--N 的动态变化Fig.2-1 Changes of ammonia nitrogen、nitrite and nitrate during the experiment图 2-2 为各组反应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总氮的变化。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器中TN 的浓度都呈不同波动下降。试验初始 TN 浓度约为 81.6 mg/L。试验结束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63;S9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波;单晓明;田晴;李方;马春燕;;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9期

2 任香芸;何志刚;林晓姿;李维新;梁璋成;魏巍;;植物乳杆菌R23高效增殖条件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5年08期

3 郑林雪;李军;胡家玮;侯爱月;卞伟;郑照明;;同步硝化反硝化系统中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1期

4 聂伟;刘立鹤;刘军;黄峰;王哲;周哲;;生物絮团的研究进展[J];江西水产科技;2014年04期

5 刘杰伟;马俊伟;刘彦忠;杨娅;岳东北;王洪涛;;克雷伯氏菌生产絮凝剂M-C11的培养优化及其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6 王爱民;杨文平;於叶兵;吕富;吴文静;封功能;王资生;;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吉富罗非鱼鱼种生长性能、脂蛋白脂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7 赵庆彬;毕学军;臧海龙;姜斌;刘长青;;不同碳源对活性污泥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2013年05期

8 张安龙;张雪;王森;许立;;低pH值对活性污泥膨胀及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J];纸和造纸;2013年10期

9 赖凯昭;吕逸欢;梁明振;黄凯;陆伟;覃荣生;谢淑媚;陈柏娟;杨美凤;;饵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奥尼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2年11期

10 鲁璐;罗国芝;谭洪新;孙大川;;生物絮凝技术处理水产养殖用水效果的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0年06期



本文编号:2621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21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