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中华鳖幼鳖同生群内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形质、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0-04-10 20:58
【摘要】:实验于2017年10月1日在宁波市余姚市展开,实验鳖取自余姚市明凤淡水养殖场第四场23-2号池塘,随机挑选788尾,系中华鳖1+龄幼鳖同生群,并逐一称重,升序排序,取最后5%为A组(327.1~719.5g),中间25%~75%为B组(94.3~199g),最前5%为C组(16.7~58.9g),借助多元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中华鳖同生群内体重和净体重与形态性状的关系、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群体3组间在形质、脏器消化酶和抗氧化酶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全部组体重和净体重与形态性状的关系:在本研究所涉44项形态性状中,与体重、净体重间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的仅为X1(体长)、X16(裙边厚)、X20(左前肢上臂长)和X25(左后肢下臂长)(P0.05);经通径分析,BW与被保留的X3(体高)、X7(颈长)和X17(腹甲长)间的决定系数和复相关指数均为0.885,NW与被保留的X3、X4、X7、X17间的决定系数和复相关指数均为0.878,其中对BW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最大者均为X7,而对NW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最大者则分别为X7和X17;经偏回归分析,BW、NW 最优估算方程分别为:BW=3.312X3+1.940X7+1.94X17-25.292,NW=2.718X3+1.481X4+1.586X7+1.253X17-21.542。(2)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群体形质差异:①所测44项形态测量指标中,除眼距(X8)、眼间距(X9)无显著差异(P0.05),长度性状、重性状与体积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组间差异;②所测39项形态比例指标值中,除肺脏比(C27)、脾脏比(C28)、心脏比(C29)外,其余形态比例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组间差异;③借助SPSS 19.0进行形态学欧式距离计算,表明组间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A组与C组间距最大,B组居中;④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且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5.934%,其中,主成分PC1的贡献率最大,达39.437%,故其为区分3组实验群体形质特征的重要成分;⑤采用逐步导入剔除法,从39个形质特征变量中筛选出对判别贡献率较大的体高/背甲长(C3)、鼻间距/头长(C15)、躯干长/背甲长(C1)等3个变量进行判别分析,根据3个变量建立3组不同增重性能中华鳖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A组=286.37C3+568.38C15-837.63C1-1880.39;B=258.39C3+699.33C15-638.28C1-1673.37;C组=189.39C3+397.86C15-438.39C1-2893.74;(3)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群体质构差异:除恢复性指标无显著差异外,在硬度、粘合度、弹性、凝聚力、胶黏性、咀嚼性上均存在组间差异;(4)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群体消化酶活力差异:肝脂肪酶B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与A组存在显著差异,胃蛋白酶、淀粉酶、肝胰蛋白酶,肠胰蛋白酶均存在组间显著差异,且蛋白酶活力值随增重性能的增强而减小;(5)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群体抗氧化酶活力差异:肝ATP酶活力存在组间差异,抗氧化酶活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组间差异,且抗氧化酶活力值随增重性能的增强而增大;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影响幼鳖BW、NW的关键形态性状组合分别为X7(颈长)-X3(体高)-X17(腹甲长)和X7(颈长)-X3(体高)-X17(腹甲长)-X4(头长)的结果,反映了其在池塘专养模式下通过强化上述被保留形态性状组合,建立了以提升摄食能力、强化食物利用效率和促进体重增长为目的的“饱食寡动型”摄食对策;而体高/背甲长(C3)、鼻间距/头长(C15)、躯干长/背甲长(C1)是区分中华鳖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形态特征差异的主要变量。在人工养殖食物提供充足得到条件下,其内里脏器消化代谢的差异是引起表型形质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不同的生理机制又引发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存摄食策略。在与中华鳖摄食相关的消化酶、运动相关的ATP酶上,其测定值均表现为体重越小测定值越大,而在与免疫功能相关的抗氧化酶上,其测定值均表现为体重越大测定值越大,且均表现为A组与B组的差异大于B组与C组的差异,因此作者认为,体重大的中华鳖因其灵敏的嗅觉辅助其提高了捕食成功率,因而,运动较少,而体重较小的中华鳖因其嗅觉发育还未成熟,影响其捕食成功率,所以捕食时运动量较大,故可把A组与B、C组中华鳖的生存策略归类为注重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多吃少动与运动较多、摄食较少的少吃多动型。故,作者认为,在中华鳖的苗种选育工作中,应该针对其不同的生存摄食策略给予不同的养殖方法,以促进其更好的发育。
【图文】:

中华鳖,测定指标,净体重


- 8 -图 1 中华鳖测量测量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rionyx sinensis度均为人为辅助把中华鳖颈部四肢尾部等部位拉长到其自然长度后,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精度 0.01mm)测量所得 The lengrtificial-assisted to elongate the tail of the neck of the 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 to its natural length, and the result is measured wilectronic digital display vernier caliper (with precision of 0.01 mm).2.1.4 数据处理整理所采数据,统计各项测定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见(表 2),借PSS 19.0 软件,依次开展各项测定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 3),以及形态性状对和净体重的通径分析(表 4)、决定程度分析(表 5)、复相关系数分析(表 6)回归分析(表 7)和多元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表 8)具体计算方法同刘小林等[1

散布图,形质,中华鳖,散布图


- 22 -图 2 不同增重性能中华鳖形质评价指标的主成分散布图Fig. 2 main composition and dispersion distribu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for different weight gain performance of Trionyx sinensis华鳖同生群不同增重性能群体间形态特征的判别分析出实验群体的 Fisher 分类函数方程组,,本研究采用逐步导入剔除法,征变量中筛选出对判别贡献率较大的体高/背甲长(C3)、鼻间距/头长(甲长(C1)等 3 个变量进行判别分析,经 Fisher 检验各变量均达到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国民;;水质对中华鳖养殖的主要影响[J];广西水产科技;2015年01期

2 汤爱萍;;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中华鳖养殖技术初探[J];渔业致富指南;2019年16期

3 陈孝合;;中华鳖高雄性物理控温法人工孵化技术[J];中国水产;2019年11期

4 郭荷梅;;无公害中华鳖高效养殖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18年18期

5 张利双;邵伟伟;;中华鳖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7年04期

6 吴斌;王庆萍;邓宏奎;王伟萍;贺刚;方春林;;中草药对中华鳖生长性能的影响[J];科学养鱼;2018年09期

7 王佩;廖学敏;王晓清;罗志嘉;李潇;;中华鳖三种养殖模式效益比较[J];科学养鱼;2016年12期

8 王刚;朱站英;华雪铭;孟宪菊;于宁;;中华鳖饲料中鱼粉替代研究进展[J];科学养鱼;2016年12期

9 张君;余鹏;周清妍;陈露;刘p

本文编号:2622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22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