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流体交换型地热井采灌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23:35
【摘要】:地热资源作为环境友好性可再生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地热开采方式包括井筒换热型和流体交换型。其中,流体交换型开采方式是指建立采灌对井,通过采出井将地层热水采出,热量利用结束再通过回灌井注入地层。目前,对流体交换型地热开发的开发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尚未完善,开展采热能力和回灌能力的开发规律和效果预测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胜利油田L厂区地热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建立采灌对井地热开发概念模型,在产出温度历史拟合基础上,对地热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温度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产出温度和井组能源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地层参数、井筒参数及生产参数对采热能力的影响,并进行了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采热能力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对回灌井自然回灌条件下的回灌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了自然回灌中的全回灌时间和定回灌量条件下所需回灌压力,并建立了回灌能力预测模型。研究了采灌对井热突破时间与采灌量、井距的关系,通过分析含水层渗透率、含水层厚度和静液面深度等参数对回灌能力的影响,建立了回灌能力计算图版和采灌井数比优化方法。最后对改善地热井采灌能力的采灌井互换、多井采灌等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产出温度随地层热容、地层导热系数、井筒深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回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受套管导热系数和回灌温度的影响不大。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各因素对采热能力的影响程度为由小到大为:地层导热系数、回灌速度、井筒深度、地层热容、井距、套管导热系数、回灌温度、套管热容。回灌能力随着表皮系数增大而减小,随井口压力、水层厚度、回灌速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各因素对回灌能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表皮系数、井口压力、水层厚度、回灌速度、渗透率。在开发模式探讨中,发现采灌井互换模式虽可降低回灌压力,但造成产出温度降低,从而导致能源效率下降,并不能改善采灌能力。选取两灌一采开发方式,其最优布井方式为采出井在两回灌井之间。考虑回灌能力和热突破,确定出最优井距为160m。
【图文】:

技术路线图,井距,热突破,多元非线性回归


模拟方法研究在注水采热过程中地下温度、压力场的分布特征。以产出温度和能量效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井筒、地层参数及生产参数对采热能力的影响程度。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采热能力预测模型。对热突破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2)回灌能力确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影响回灌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渗透率、表皮系数、地层压力和井口压力等参数进行分析,利用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回灌能力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3)不同开发模式探讨及其优化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采灌对井互换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多井采灌模式,分析不同井距下的采灌能力,,确定最优布井方式。以热突破时间和能源效率作为衡量标准,确定近井距模式下的最优井距。论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采热能力和回灌能力的影响因素,确定地热回灌过程中的渗流规律和传热规律。1.4 技术路线

分布图,井位,分布图,产出规律


图 2-1 井位分布图Fig.2-1 Well location map 2-1 所示,五口井拥有不同的静层厚和层深的不同,五口井的产出规律。表 2-1 地热井基础参数表1 The foundation parameter of geothe/层数m)试水结果静水位(m)降深(m)水量(m3/d)45 9 9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智伟;惠一峰;闫增峰;曹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回灌井溢井预测诊断[J];建筑科学;2014年08期

2 赵忠仁;回灌井暂时性堵塞物的形成及其排除过程变化机制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5期

3 J·R·布川姆;林清;;污水处理井的运行与维护[J];地下水;1988年03期

4 贾t;李勤奋;;上海市回灌条件下地下水中氮的变化规律[J];勘察科学技术;1988年02期

5 邱经纬;;回灌井技术在群坑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16年08期

6 杜晓宇;车昕昊;王天慧;;回灌井管材及铁锰离子对地下水源热泵回灌影响试验[J];供水技术;2018年02期

7 何汉灏;回灌井点的作用、效果及施工实例[J];施工技术;1991年04期

8 李罡;;基坑降水回灌技术在济南地铁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8年01期

9 魏鹏昆;李旺林;李纳;吴泽华;徐芳;何家鹏;;对偶反滤回灌井室内稳定流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年10期

10 汤亚伯;李君加;;回灌井中铁、锰的暂时性富集机理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冰冰;李罡;路林海;沈水龙;;回灌井过滤器对回灌效果的影响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朱恒银;张文生;王玉贤;;控制地面沉降回灌井施工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江国胜;程万庆;王连成;田宗宝;;砂岩地热回灌井大口径填砾成井工艺的应用效果分析[A];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四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程战军;胡会军;;浅谈井点降水施工技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5 李大庆;胡健;;第四系松散地层采灌地下水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A];首届中国制冷空调工程节能应用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德政;;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建设节能型校园[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焰华;;武汉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水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8 赵苏民;孙宝成;马忠平;鲍卫和;;天津地区孔隙型回灌井井身结构与完井技术[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2009年

9 李建锋;荆永芳;韦纯明;;深基坑开挖应考虑的回灌井点技术[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宋秀章;韩学庆;;地源热泵机组简介及经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于溪 宋波;山东完成首个地热回灌示范工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2 甘芬;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9年

3 记者 张文君 通讯员 赵月华 马健;我省首例地热尾水砂岩回灌井在辛集启用[N];河北经济日报;2015年

4 赵均;以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奥运[N];中华建筑报;2008年

5 俞亚平 郑秋丽;建雨水回灌井修方便透水路[N];科技日报;2006年

6 本报通讯员 赵东领;成功查处一起非法取水案[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曹培锋 周迎久;矿井水回灌井下[N];中国环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峭;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群理论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晓宁;流体交换型地热井采灌能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许勇;西安三桥地区孔隙型地热尾水回灌模拟及前景展望[D];长安大学;2018年

3 何家鹏;抽灌两用自渗反滤回灌井设计与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4 尹志远;高效抗冲防淤型自渗回灌井室内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5 惠一峰;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水源侧故障预测诊断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6 严军;多层非均质地基现场回灌实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鹏飞;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回灌条件与示范试验设计[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8 贺屹;地面水—潜水—深层水(SPD)人工补给系统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9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79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