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三成分等离子体低频波

发布时间:2020-05-28 10:03
【摘要】:在空间环境中,物质主要以等离子体态存在。同时,除了电子和质子这两种成分外,人们在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到的等离子体中还含有带电重粒子成分,如氧、镁、氦、尘埃颗粒等。重带电粒子的存在会明显地影响等离子体内波动的性质。因而,对多成分特别是三成分等离子体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硕士学位论文利用三流体理论分析了在包含电子、质子和重粒子三种成分的等离子体中低频波动模式的色散关系和电磁特性,并且给出了三成分冷等离子体波完整的解析色散关系方程以及电磁特性关系。本文依据各个模式波相速度的不同,将三支等离子体波分别归类为快模式波、中间模式波和慢模式波。在含有电子、质子和带正电重离子的等离子体中,当波是准平行传播时,快模式波与中间模式波相互作用,并且随着传播角度的增大,两支波逐渐分开。但是在含有电子、质子和带负电的尘埃粒子等离子体中,这两支波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对于准平行传播的快模式波和中间模式波,电磁偏振随着波数的增大由线偏振变为圆偏振,而且随着传播角度的增加,对应于圆偏振波的波数范围逐渐缩小。本文给出一个电磁偏振转换点的波数位置,并且发现当重粒子带有正电荷时快模式波和中间模式波在此特殊波数附近发生电磁偏振极性反转、以及当重粒子为带负电尘埃颗粒时快模式波和中间模式波的电磁偏振会明显变化。另外,在等离子体波准垂直传播的条件下,本文发现了三个波模在准垂直传播角度下新的共振频率并给出完整的解析表达式。这些共振频率的大小与波的传播角度、重粒子的成分浓度以及电子、质子和重粒子之间的质量比密切相关。此外,本文还利用求矩阵方程特征值的方法,求出了热的三成分等离子体波色散关系的数值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琦;张青友;;空气色散关系及其在低频和甚高频时的性质(英文)[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范天佑;范蕾;;一个新型的色散关系和波速公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吴洪彬;;物理学中的色散现象与方法[J];韶关师专学报;1987年02期

4 李乐伟;;各向异性森林介质的色散关系[J];电波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5 李乐伟;各向异性丛林介质的色散关系[J];通信学报;1990年04期

6 李兴教;畴层波的色散性质[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7 王立萱;石榴石外延膜色散关系的确定和膜厚的测量[J];物理学报;1983年04期

8 陈约奇;刘三秋;陈辉;周素云;姜卫群;;在相对论性等离子体中横振荡色散关系的数值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年02期

9 肖庆生;刘三秋;刘笑兰;张文东;廖妍俐;;超低温等离子体中纵振荡色散关系的数值模拟[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陈激;王淑琴;王瑞;高墀恩;;高能量的π介子核子碰撞的色散关系[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6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毅坚;廖理几;陈纲;;极性声子频率色散关系的简化形式及其应用[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1年

2 李文成;封建湖;邓子辰;;基于保色散关系的加权本质无振荡格式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苏文华;光学倍频过程中感应衍射及色散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杨雪峰;复杂等离子体晶格中的低频模[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叶德信;等效微波媒质的特殊色散及其人工调控[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强;三成分等离子体低频波[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2 廖妍俐;热等离子体中横模和纵模的色散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陈约奇;相对论等离子体色散关系与反常磁黏滞不稳定性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4 翟晨阳;含色散关系的软旋转子—耦合到光学模型[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5 国洪梅;非麦氏分布等离子体色散关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赵国斌;等离子体色散关系的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军;相对论q-分布正负电子对等离子体色散关系[D];南昌大学;2013年

8 敖继军;混合气体中声传播的色散关系[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韩欣;修正色散关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郝丽娟;含色散关系的耦合道普适光学势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本文编号:2685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85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