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汉江上游水文气象时空变异和水文模拟的不确定性评估

发布时间:2020-06-01 14:37
【摘要】:水文模型是模拟流域水文过程的重要工具,模型输入数据是构建模型的关键因素,降水、蒸发等数据的测量误差导致模型输入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不同水文模型中的物理假设和模型概化不同,同样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分离模型输入、结构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对深入认识模型结构、提高模拟精度、科学评估流域水文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以汉江上游安康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识别出流域径流、降水和气温等因子时空变异特征;利用月尺度ABCD水文模型模拟结果,使用季尺度Budyko假设量化评估不同特征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在研究区构建了不同产汇流概念的三种水文模型(HyMod、TOPMODEL和新安江)模拟流域的产汇流过程;为了明晰不确定性因子(气象因子和模型结构)在年尺度对径流模拟的影响,采用基于二次抽样的析因分析方差分解方法量化评估了气象因子和模型结构以及二者之间交互作用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阐明了流域径流、降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以及风速序列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径流、降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均发生了变异;径流、降水、日照时数和风速均呈下降趋势,而气温和相对湿度均呈上升趋势。(2)采用全局和局部Moran's I方法,量化了年际和年内尺度不同气象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揭示了流域气候因子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汉江上游降水、气温和相对湿度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均呈微弱下降趋势,而日照时数和风速因子却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内尺度上,2006和2011年,汉江上游相对湿度在局部区域的空间自相关性差异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流域东部低低相关和中部高高相关,意味着流域中北部偏湿润,东部偏干旱;不同月份降水量空间自相关性差异显著,尤其是4月和9月份,意味着该月份降水空间变异程度大;夏季气温空间相关性较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差。(3)采用月尺度ABCD模型和季尺度Budyko假设方法,量化评估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率定期和验证期NSE、RMSE、R2和WBE分别为0.89、0.89、0.95、0.05%和0.77、0.89、0.90、-13.30%。从年际尺度来看,气候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约占75%左右,人类活动次之,仅为25%左右;从年内尺度来看,不同季节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径流减小的贡献差异明显,春季、夏季、秋季,气候因子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较大,占比分别为89%、66%和63%,相应地,人类活动因子的贡献率占比分别11%、34%和37%;而冬季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显著,占比高达84%,气候因子贡献较小,仅为16%。这主要归因于冬季降水量少,水利工程(水库和水电站)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显著。此外,干旱季节和湿润季节,气候变化贡献程度大且干旱季节大于湿润季节。(4)选取率定期为1984-1986年,验证期为1987-1989年,进行径流模拟。结果表明,两时期水文模拟过程和实际水文过程相似,但不同水文模型在同一种气象输入数据下差异明显,同时,同一水文模型在不同气象输入数据下也差异显著。总的来说,不同气象输入数据和水文模型组合均能得到较优的拟合精度,但不同时段(汛期和非汛期)差异显著。(5)为了分离模型输入误差和结构误差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径流模拟的影响,基于二次抽样的分解方法量化评估了气候输入数据和模型结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期对径流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随着气象站点个数的增加,不同水文模型模拟精度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置信区间变化特征相似;汛期,降水比较集中,气象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异常突出,但次于水文模型结构不确定性,同时汛期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气象输入数据和模型结构的不确定性交互作用影响逐渐增强。总之,不同月份,气象输入数据、模型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贡献程度差异不同,其中,水文模型结构不确定性是影响径流模拟精度的主导因素,气象输入数据不确定性次之,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小。
【图文】:

地理位置,干流,概况,长江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游概况及数据上游概况然地理位置是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其干流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省,以丹江口水库和钟祥为界分为上、中、下游 3 段,于武汉市汇入长江,干km,流域面积 15.9×104km2[68]。本文研究区域为安康站以上的汉江上游流域。经 106°5′~109°22′,北纬 31°41′~34°11′之间,水系呈叶脉状,干流集水面积 38625 km2。其具体地理位置如图 2-1 所示。

汉江上游,径流


图 3-1 汉江上游径流变异诊断Fig.3-1 Variation diagnosis of runoff in upper reaches of Han river图 3-2 汉江上游降水变异诊断Fig.3-2 Variation diagnosis of precipitation in upper reaches of Han river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群;殷淑燕;殷方圆;李慧芳;王蒙;;明清时期陕南汉江上游山地灾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2 涵彦;榕闽;;汉江上游丛山间[J];湖北农机化;1985年02期

3 ;什么叫“厄尔尼诺”现象?[J];陕西水利;1987年04期

4 王学琪;;汉江上游流域暴雨洪水特征[J];陕西水利;1988年01期

5 王学琪;;汉江上游地区水文概况[J];水文;1988年06期

6 李万绪;试论汉江上游(陕西省境)干流梯级的最佳开发程序[J];陕西水力发电;1989年04期

7 吴瑶;杜良敏;;副高脊线的月内振荡对汉江上游秋汛的影响[J];气象;2016年11期

8 孟婵;殷淑燕;;清末以来陕西省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灾害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9 王宝基;搞好电航结合加快汉江上游开发[J];陕西水力发电;1996年01期

10 杨之麟,赵东昌;汉江上游干流水电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水力发电;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懿华;王晓玲;金琪;韦惠红;;2005年汉江上游秋涝环流条件和水汽场特征分析[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2 王成军;;万源市构建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探索与思考[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徐愫莲;杨睿敏;张小峰;王国栋;;汉江上游盛夏汛雨开始期预报方法研究[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唐士梅;;汉中市“一江两岸”城市规划对汉江上游水质的影响及其对策的法律思考[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5 段唯鑫;孙元元;李春龙;李四达;;“11.09”汉江洪水分析及预报调度[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6 程琳;章四龙;王金星;;汉江“03.9”暴雨洪水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杜兴无;潘云华;;2005年汉江上游秋汛大洪水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场分析[A];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6年

8 张翔;黄艳;陈晓丹;罗蔚;;汉江流域产水产沙时空规律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尹恒;杜良敏;周勇;文强;杜兴无;;基于细网格数值模式制作汉水上游面雨量预报[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水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C];2016年

10 张明庚;;向坝民歌起源·发展探究[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元浩;汉江水资源保护力度亟待加强[N];工人日报;2005年

2 记者 姚润丰;嘉陵江汉江上游及渭河部分支流发生洪水[N];中国青年报;2010年

3 竹溪县公路段 卢继安;治理汉江上游水污染刻不容缓[N];湖北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慧;在汉江上游建生态保护与发展示范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毅 董碧娟;汉江上游:一江清水背后的力量[N];经济日报;2013年

6 通讯员 黄子兴 杨文杰 记者 郭军;汉中市加强养护汉江上游水生物资源[N];陕西日报;2013年

7 见习记者 刘志月;汉江上游排放渍水致武汉自来水氨氮超标[N];法制日报;2014年

8 记者 李阳;我市稳步推进汉江上游平川段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N];汉中日报;2016年

9 刘林霞 力梅 刘立成;汉江抗洪气象定调[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记者 祝华;湖北今年或面临南涝北旱[N];湖北日报;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紫妍;汉江上游水文气象时空变异和水文模拟的不确定性评估[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叶加俊;汉江上游流域径流模拟及未来气候变化响应[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张文桐;汉江上游黄土OSL测年及地层年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4 柴磊;人工神经网络在汉江上游水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赵青松;汉江上游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6 靳羽嘉;汉江上游地区小稻蝗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辛晋峰;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8 陈为众;汉江上游梯级电站远方集中控制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9 周建华;汉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彭维英;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1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691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9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