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高空大气多参数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4:50
【摘要】:大气参数时空分布在大气辐射传输计算、光学工程大气影响评估和矫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中高层大气参数的时空分布特性对于确定高空大气的动力学和能量收支以及低轨道卫星的空间环境评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中高层大气参数时空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利用长期积累的探空数据集对全球对流层顶结构的时空变化研究,以及利用长期卫星观测数据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臭氧的时空分布研究和热层一氧化氮红外辐射冷却率的全球分布研究。发现了中高层大气参数长期变化的一些新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全球海量探空廓线数据的分析研究,我们获得了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和温度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变化趋势。全球对流层顶高度整体抬升率是~220米/十年,而全球对流层顶温度的十年变化率是-0.60K/十年。全球各纬度带的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率在纬度分布上呈现“U”型分布。全球各纬度带对流层顶温度都呈现长期变冷的趋势,且对流层顶温度的十年变化率在高纬度比中纬度和低纬度小。研究结果表明高纬度和低纬度间的对流层顶高度之差逐年缩小;而高纬度和低(或中)纬度间的对流层顶温度之差逐年扩大。(2)通过对SABER数据集中温度廓线的分析研究,我们获得了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在高度和纬度上的分布特性,以及太阳11年周期活动对临近空间各高度层大气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情况。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在南北半球纬度分布上基本是对称的。65km以上大气温度年际变化与太阳11年活动周期是显著相关,且大气温度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幅值基本上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中间层顶温度以及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值在纬度分布上都呈现“V”型分布;响应值的标准差在纬度分布上呈现“W”型分布,而它们间的相关系数呈现“M”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层顶各纬度带温度对太阳活动响应的波动大小取决于它们在该纬度带对应的相关系数大小,相关系数越小,波动幅度越大,反之亦然。(3)通过对SABER数据集中臭氧廓线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间层顶不仅是临近空间大气温度的极小值区域,也是臭氧混合比的极大值区域。SABER观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南北两极地区上空臭氧洞的存在,且南极地区臭氧空洞比北极上空的大。临近空间臭氧在纬度带分布上基本是南北半球对称,而其对太阳11年周期活动的响应是南北半球不对称的,尤其在中间层顶区域的响应值基本上从南极地区向北极地区递减。全球中间层顶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太阳辐射、氧原子、大气温度的长期变化是强相关的,而与氢原子的长期变化是不相关的。(4)通过对SABER数据集中NO红外辐射冷却率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们给出了 NO辐射冷却率在热层(高度100km~280km,时间2002~2016)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显示NO辐射冷却率以及对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响应幅值在南北半球纬度分布上基本都是对称的,且热层NO冷却率的长期变化在100~225 km高度间和太阳11年周期变化一致;地球的地磁活动对100~190 km高度的NO冷却率年际变化有显著影响。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对NO红外辐射冷却率变化的影响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在同一高度层太阳活动对NO冷却率的影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地磁活动对NO冷却率的影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该研究首次获得了地球热层的NO冷却率对太阳活动以及地磁活动的响应系数及其随高度和纬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图文】:

分布情况,探空站,经纬度,全球


站点探空数据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Durreetal.,2006,2008),并建立了系统每逡逑天自动更新追加新的探空廓线数据,且对全球用户提供免注册免认证的FTP在线逡逑数据下载服务。图2.1中星型标注出了邋IGRA中2652个探空站点的全球经纬度分布逡逑情况,因为有部分探空站点在可移动船上或浮标上,经纬度不固定,图2.1中没逡逑有标出这些站点。由图可以看出IGRA中的站点覆盖了全球范围,但全球分布不逡逑均匀,其中亚洲、欧洲以及美国的站点较密,南极洲、加拿大以及俄罗斯北部的逡逑站点分布较稀疏。逡逑 ̄7,-:二逦^逦!逡逑…*丨^逡逑图2.1.邋IGRA中探空站点的全球经纬度分布情况逡逑NCDC目前提供的最新探空数据集版本是IGRA邋2,IGRA邋2版本从2016年8月逡逑下旬起从测试状态进入完全运行状态,并替代之前版本IGRA邋1邋(Durre,邋2016)。逡逑而IGRA邋1版本数据现在还在继续提供给全球用户在线下载服务,但是IGRA邋1版逡逑本数据不在提供更新

示意图,探测仪,上升轨道,全球大气


SABER探测仪大约每58秒扫描地球大气1次,获取大约15?280千米的大气参逡逑数数据,探测的大气成分主要有大气温度(15?110km)、臭氧(20?110km)、一氧化逡逑氮红外辐射(100?280km)、二氧化碳、原子氧、气辉等。图2.2是SABER探测仪对逡逑全球大气进行连续扫描的示意图(操文祥,2012)。SABER绕地球一周约1.6小时,逡逑每天绕地球约15圈。在每一次轨道运行中,SABER探测仪扫描范围从主半球的逡逑?83°到副半球的?53°,大约60天左右交换一次主副半球(即一个扫描周期),周而逡逑复始,轮流在83°S?53°N或53°S?83°N之间进行扫描观测。因此,在53°N?83°N逡逑和53°S?83°S的范围内,一年中实际上只有6个月的观测时间有数据。而高于?84。逡逑纬度范围的两极地区,SABER探测仪是扫描不到的,所以在84°N?90°N和84°S?逡逑90°S的范围内没有观测数据。逡逑_逡逑图2.2.邋SABER探测仪对全球大气进行连续扫描的示意图,,图中扫描周期是53°S?83°N,实心逡逑箭头代表上升轨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兵;肖赛冠;史建魁;肖佐;王国军;程征伟;尚社平;王铮;索玉成;;太阳活动高、低年东亚中、低纬地区扩展F特性比较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7年09期

2 周长志;张珂;张海平;高士民;陈钰;;基于小波分析的太阳活动周期性研究[J];现代测绘;2017年01期

3 王瑞丽;肖子牛;朱克云;高枞亭;;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非对称影响及可能机制[J];大气科学;2015年04期

4 雪漫;;地球变雪球只要4小时[J];当代工人(C版);2017年01期

5 彭文;;资讯[J];百科知识;2016年24期

6 Thomas Sumner;王麒;;硅化木的年轮叙述着远古太阳的行为[J];中国科技教育;2017年03期

7 冯春艳;;“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专题复习[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年02期

8 ;鲸鱼搁浅或与太阳风暴有关[J];科学大观园;2017年07期

9 韩吉辰;;太阳风和太阳风暴[J];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17年Z2期

10 文文;;太阳活动影响人类寿命[J];科学大观园;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毅华;;第24周太阳活动的国际研究现状和观测计划[A];太阳射电天文学——新一代射电频谱日像仪建设进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沈自才;刘宇明;丁义刚;赵春晴;牟永强;代佳龙;;太阳活动峰年对导航卫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3 韩延本;王家龙;韩永刚;;太阳活动长周期分量的时变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董士仑;;太阳活动的基本起因——太阳运动与回磁效应[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栾晓莉;刘立波;万卫星;雷久侯;余涛;;等效风场随太阳活动变化趋势的全球统计分析[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刘静;都亨;;太阳活动对空间碎片环境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韩延本;马利华;乐贵明;韩永刚;;太阳活动短周期分量的时变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延本;周广岩;尹志强;马利华;韩永刚;;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波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于晓霞;李新乔;金春兰;安正华;;太阳活动与全球浅源地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联[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八)——专题71:内磁层动力学、专题72: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专题73:地热:“学”以致“用”、专题74:电磁卫星观测与应用[C];2017年

10 傅帅;蒋勇;赵凯;张华;;磁静期离子上行的太阳活动依赖性研究及可能机制[A];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7 空间天气科学与业务的融合发展[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兵;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N];光明日报;2016年

2 陈丹;假如受到来自太阳的“攻击”……[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齐芳;太阳爆发12年来最强耀斑[N];光明日报;2017年

4 记者 房琳琳;太阳“愤怒”了!10年来最强耀斑爆发[N];科技日报;2017年

5 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博士生 李会超;超强耀斑会带来什么[N];科技日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牛彦元;气候系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存在显著时空选择性[N];中国气象报;2017年

7 记者 申敏夏;太阳活动监测有助于预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N];中国气象报;2016年

8 悠悠;最新研究称:太阳活动高峰期出生人群或短寿[N];北京日报;2015年

9 中国天文协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赵复垣;为什么近来太阳活动较多[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苏开源;太阳活动峰年期间的“户外禁忌”[N];光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超礼;高空大气多参数时空分布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李可军;太阳整体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0年

3 王国军;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不规则体观测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4 商林;太阳活动和人类排放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温度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5 李臻;太阳低层大气中小尺度活动的观测和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顾盛宏;晚型恒星的类太阳活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7 葛非;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8 占腊生;太阳长期活动特征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9 李启秀;太阳活动的非线性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10 段福才;冰期旋回季风演化规律及事件基本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鑫;基于日球物理学事件知识库的太阳活动识别[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2 唐若林;基于多核CPU平台的太阳图像斑点重建技术[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7年

3 梅斌;太阳活动长期行为的复杂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温靖;太阳活动指数的中期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5 秦磊;基于综合信息模型的太阳活动预测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6 白铁男;23、24活动周爆发性太阳活动统计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7 王官志鹏;近地太阳风性质的源区依赖及其随太阳活动的演化[D];山东大学;2017年

8 周栋华;基于EMD算法的太阳活动指数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黄定娟;极区ELDI随太阳活动的变化特征[D];武汉大学;2017年

10 左小敏;中纬突发E层的模拟及统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2年



本文编号:2704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04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4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