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赣江水系水化学分布特征及成分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18 04:17
【摘要】:赣江是鄱阳湖水量和水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查明赣江水系水化学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对赣江水系及鄱阳湖水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赣江水系37个采样点(干流(用G表示)13个,支流(用Z表示)24个)采集河水样品(2015年枯水期,2016年丰水期),测定水体中的阴阳离子、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和无机氮等水化学指标的浓度,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Ward法、平方Euclidean距离)、Piper图和Gibbs图等方法对其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法)分析赣江水系水化学离子控制因素,运用绝对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的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1)赣江水系各离子浓度排序为:阳离子Ca~(2+)Na~+K~+Mg~(2+)NH_4~+,阴离子HCO_3~-SO_4~(2-)Cl~-,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且为弱矿化度水,枯水期离子浓度显著高于丰水期。NH_4~+-N、NO_3~--N年平均含量分别为0.39 mg/L、0.46 mg/L,达到中国水环境质量中的Ⅱ类水标准。NH_4~+-N和NO_3~--N的含量在时间上表现出枯水期丰水期的基本特征。多数水样的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符合水质标准,主要的超标元素是Fe,样品超标率为21.6%,其次为As(8.10%)、Mn(4.05%)、Tl(4.05%)和Al(1.35%)。Be、Al、V、Fe、Co、Ni、Cu、U浓度在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2)基于各采样点离子浓度聚类分析结果,将赣江流域在空间上分为3个区域,A19(桃江、袁水和锦江流域),A2(琴江、梅江、平江、恩江、泸水流域),A3(A1和A2以外的赣江流域)。3个区域的总溶解固体(TDS)大小顺序为:A1A3A2。从自然因素看,赣江流域的水化学离子组成主要受到岩石溶滤作用的影响,枯水期A3蒸发作用较明显。琴江、梅江、平江、恩江、泸水流域的各离子浓度最小,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岩石溶滤作用的影响。从人为因素看,受工业和采矿废水影响,桃江、袁水和锦江流域的NH_4~+、SO_4~(2-)、Cl~-、Na~+含量最高,同时酸性废水的排放促进了溶滤作用,Ca~(2+)浓度也最高;赣江中下游受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影响明显,Cl~-、Na~+含量较高。(3)基于无机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赣江流域在空间上可分为3个区域:B1(会昌县下游、于都县上游、赣江北支、梅江、平江、上犹江、章水上游、遂川江、袁水、锦江),B2(赣江中游和流经南昌城区后的中支、南支),B3(赣州市、万安县下游,桃江和章水下游)。3个区域的无机氮平均浓度排序为B3B1B2。其中,赣江中下游,无机氮含量较低,水质较好。而赣州市、万安县下游,桃江和章水下游由于受到农业、城市生活污水的影响,无机氮含量最高。(4)基于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赣江流域在空间上可分为3个区域:C1(湘水、章水流域和赣江赣州市段),C2(桃江、袁水和锦江流域),C3(C1和C2以外的其他区域),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水平大小排序为C1C2C3,其中Be、Al、Cu、Mo、Sb、As浓度在湘水、章水流域和赣江赣州市段最高,V、Mn、Fe、Ni、Cd浓度在桃江、袁水和锦江流域最高。采矿废水、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钢铁冶炼废水是赣江溶解太痕量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根据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MLR-APCS)估算出Be、Al、Cu、Pb、U的污染源约40%以上来自采矿废水,Cu、As、Mo、Cd的污染源约35%以上来自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V、Mn、Co、Ni的污染源约41%以上来自钢铁冶炼废水。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小玲,陈百悦;养鳗池水化学环境的周年观测[J];福建水产;1996年03期

2 刘海鸥;;泥岩在不同水化学环境下的膨胀变形规律[J];采矿技术;2015年04期

3 刘亚传;干旱地区水化学环境的几个问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年02期

4 姜爱霞,李道高;莱州湾南岸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环境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马绍赛,赵俊,周诗赉,于惠霆,孙坤言;乳山湾水化学环境[J];海洋水产研究;1996年01期

6 翟立群,柯庆清;纪村大坝坝基水化学环境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张平柱;陈童;严峰鹤;王辉;;Inconel690在ETA/NH_3水化学环境中的均匀腐蚀行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年03期

8 陈亮;;铁渗透反应格栅下游水化学环境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3期

9 徐爱光,徐洪科,柴雪良;漩门港水化学环境的调查研究[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0 黄振育;韦昌富;钟晓斌;谭龙;张超;;水化学环境对岩石性质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温菊花;姜峨;刘金华;夏小娇;龚宾;;大型压水堆一回路冷却剂富集~(10)B的硼锂水化学应用研究[A];2015第二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论文全集[C];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传琼;赣江水系水化学分布特征及成分来源[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李子君;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银川平原潜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水质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3 刘泳蔚;水化学环境下尾矿砂力学性质及吸附特性的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4 张倩;水化学环境变化对多孔介质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卫;地下水水化学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6 姚彩霞;城市区域水化学环境下土体细观结构变异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18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18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7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