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渤海海域潜山结构解析及成因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23:15
【摘要】:渤海海域潜山经历了前中生界的建造作用和中生界以来的破坏作用两大阶段,地层发育分布规律不清楚,岩石分类命名多样化,潜山结构和成因机制不明确,制约了对渤海海域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深入认识。本论文依托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生物化石、周缘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以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对渤海海域潜山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详细的研究了地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潜山成因类型,并探讨了不同潜山成因类型的主控因素。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渤海海域古潜山的物质基础是前占近纪地层。通过编制前古近纪地质图认为潜山地层具有受断层控制、环带分布、中部完整、南老北新、东西分带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下盘成山,为凸起区,上盘为凹陷区,前寒武系和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凸起区,而中生界分布在凸起区之间或凹陷区,尤以渤中凹陷地层分布最厚;凸起区主要分布在海域四周,使其地层表现为“前寒武系”单层结构或“前寒武系-古生界”双层结构,而凸起区之间或凹陷区因有中生界的分布,地层垂向结构分别表现为“前寒武系-中生界”双层结构或“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层结构;以南堡凹陷-渤中凹陷为界,南部多分布前寒武系和古生代,北部中生代多;以渤中凹陷-莱州湾凹陷为界,东部主要分布中生界、前寒武系,而西部主要发育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依据褶皱的轴向,渤海海域主要发育有两组,分别是轴向为近EW向和NE-NNE向,且近EW向褶皱受到NE-NNE向褶皱横跨叠加改造,EW向褶皱枢纽改造后分段性明显。依据断层的几何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渤海海域发育有伸展构造、斜滑构造及反转构造。以花岗岩侵位机制中的底劈上涌对潜山构造有重要的塑造作用。综上结论,将渤海海域潜山划分为侵蚀型、挤压型、伸展型、斜滑型、反转型和底辟型六类。另外,从类别上划分为地貌潜山和构造潜山,从潜山位置上把潜山划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槽潜山带、缓坡潜山带和中央走滑潜山带六类,从构造形态上划分为残山、断背山、背斜潜山、断阶潜山、双断山、单断山、负花状、负反转和岩浆作用九小类。渤海潜山成因主要是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定型的近东西向“古亚洲-特提斯构造域”,中生代中、晚期发育的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新生代古近纪断陷定型作用。其中,对潜山内幕起到关键塑造作用的是中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主要体现为:早期断裂对潜山内幕塑造作用明显。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内显著发育有北北东向(或北东向)、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它们大多数是继承性断裂,继承或部分继承并改造了前古近纪断裂系统。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最早发育,主要于印支期和燕山早期在南北向强烈挤压作用下形成,主要表现为与滑脱有关的堑垒组合构造样式,后期被燕山中、晚期北北东向(或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改造,构造样式变得复杂多样化,因此,喜山再活动时则表现为短而不连续的特征,形成叠置堑垒。北北东向(或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则主要是燕山中、晚期形成发展的,因而,对新生代的断陷作用控制表现的更加突出,体现为:一是受中生代北东向郯-庐断裂控制,渤海海域东部以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控盆,主要表现为堑垒组合、翘倾断块、负花状构造样式;二是受先存北西向断裂控制,渤海海域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北西向断裂的控盆作用明显加强,构造样式更加多样化。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736.22;P738
【图文】:

技术路线图,论文,潜山,渤海海域


裂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总结研究区构造样式及其特征,探讨潜山逡逑型的划分标准方案。逡逑(4)潜山构造演化期次及成因动力学机制逡逑对地震测线进行平衡恢复和各地质历史时期的伸展率统计,总结出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同时,以上述研宄成果为基础,分离出周边板块活动响应特征,逡逑过事件对比,厘定出不同时期起到主要作用的动力学因素,建立研宄区潜山学成因模式。逡逑1.4.3技术路线图逡逑本论文研究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薄片、古生物、地震等资料和的研宄成果,以渤海海域古潜山为研宄对象,以利于潜山油气勘探为目的,密围绕潜山形成演化,运用“整体、动态、综合”的盆地动力学、构造解析和-地层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指导,进行渤海海域潜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潜逡逑类型、区域构造演化与潜山动力学研究。具体技术线路如下图(图1-1):逡逑

区域图,渤海海域,区域


棕红色、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夹有黄色、浅黄色粉砂逡逑层,厚度700-1200米。逡逑3)第四系逡逑第四系平原组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土、泥质粉砂岩夹黄色-逡逑黄色砂层,厚度约300米,与下伏上第三系可能有沉积间断。逡逑构造单元划分逡逑沉积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种:断陷型和坳陷型。其中,渤海海域逡逑育大量的正断层,属于典型的断陷盆地,由多个隆坳相间的次级构造单元组成,逡逑括全部的渤中坳陷和渤海湾盆地中辽河坳陷、济阳坳陷、黄骅坳陷在海域的延逡逑部分(图2-2a,Huang邋etal.,邋2012)。最新的探测研宄将渤海海域划分为5个逡逑级构造单元(包括渤中坳陷、辽东湾坳陷、济阳坳陷、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逡逑35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18个凹陷和17个凸起)(图2-2b,邋Huangetal.,逡逑12)邋0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巍;杨鲁平;胡宝华;;生命的起飞[J];曲艺;2017年09期

2 邢磊;焦静娟;刘雪芹;刘怀山;尹燕欣;;渤海海域浅层气分布及地震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1期

3 索安宁;于永海;苗丽娟;;渤海海域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评估[J];海洋经济;2011年04期

4 尚伟东;;渤海海域船舶排污设备铅封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海事;2008年02期

5 吴姗姗;刘容子;齐连明;梁湘波;;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6 巩福生,王军芝;渤海海域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下段的三个介形类新属[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8年04期

7 杨作升,王兆祥,瞿建忠,郑爱芬;黄河三角州沿岸及相邻渤海海域碳酸盐研究(英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8 蔡乾忠;渤海地区油气普查的成果及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年03期

9 于春艳;李冕;鲍晨光;兰冬东;许妍;马明辉;;渤海海域富营养化评价及风险预测[J];海洋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10 张力;;渤海海域获得两个勘探新发现[J];现代化工;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慎;敖翔;;渤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反演方法的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郭永华;;烃源条件对渤海海域天然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的新认识[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吴姗姗;刘容子;齐连明;梁湘波;;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4 汤鹏宇;何宏让;阳向荣;;渤海海域海雾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研究[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5 运倩茹;沈琴;;渤海海域主要油气藏油源、充注与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燕歌;王广源;王飞龙;陈容涛;王富民;Cui Haizhong;;渤海海域原油生物降解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A];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1地质勘探)[C];2018年

7 李春锐;李伟;;渤海海域辽中南洼压扭构造带成因演化特征分析[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29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C];2015年

8 左银辉;邱楠生;;渤海海域热史及烃源灶演化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田立新;;地球物理技术在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文志刚;唐友军;徐耀辉;李浮萍;别旭伟;;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智曼卿;大连清理整治渤海海域非法海水养殖[N];中国海洋报;2019年

2 记者 陈瑜;渤海海域将禁止围填海[N];科技日报;2018年

3 记者 杜杨楠;我市将全面依法从严管控渤海海域的围填海[N];大连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赵蕴颖;渤海海域客滚航线去年共安全运送旅客约529万人次[N];大连日报;2017年

5 记者 安蓓 张艺;中国发现渤海海域新油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周志全 付强;泛渤海海域实现通信网络全面覆盖[N];人民邮电;2004年

7 杜杨 任鑫;天津海警全方位护卫渤海海域[N];人民公安报;2009年

8 安蓓 张艺;渤海海域获油气发现[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王虹;辽宁移动实施渤海海域网络优化[N];人民邮电;2008年

10 记者 林钺峰 实习记者 陈宗瑞;有效整合增强渤海海域管理服务能力[N];边防警察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礼洁;渤海海域潜山结构解析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业保;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年

3 修鹏;渤海海域水色遥感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申雅琪;中国海域水质监测网优化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季有俊;渤海海域泥沙输运对季节性因素及地形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奇;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油气来源及其富集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7 黄雷;渤海海域新近纪以来构造特征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效应[D];西北大学;2014年

8 吕丁友;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支鹏遥;主动源OBS探测及地壳结构成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与地质性溢油风险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李春锐;渤海海域新近纪—第四纪挤压构造发育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刘淼;基于遥感数据渤海海域与典型地表发射率光学特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4 初存杰;渤海海域深水区桥梁抗冰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陈龙;渤海海域跨海桥的地震响应非线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张彦U

本文编号:2724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24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