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高含沙急变水流的荷载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23:27
【摘要】:我国多高含沙河流,水流含沙量上升后,由于存在大量以粘性泥沙颗粒为骨架的絮网结构,其物理特性、运动特性以及输沙特性等均不再符合牛顿流体运动学规律,而逐渐转变为高含沙水流。关于高含沙水流荷载特性的室内模型试验前人已做过许多,但大部分为高含沙渐变水流试验,因此本文进行的高含沙急变水流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高含沙急变水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水流含沙量以及上游来流条件,观察流态并分析时均压强、脉动压强等荷载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孔板高含沙急变水流时均压强的沿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其分布规律与清水相同,在孔板前和远离孔板处较为平稳,在孔板处取得时均压强负压最大值;试验范围内幅值大小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增幅可达170.10%。(2)研究了孔板高含沙急变水流脉动压强的沿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其分布规律与清水相同,在孔板前和远离孔板处较为平稳,在孔板后0.5D处取得脉动压强最大值;幅值大小受上游来流条件和含沙量的双重影响,在上游来流条件较强时,试验范围内脉动压强随含沙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最大增幅可达28.35%,在上游来流条件较弱时,脉动压强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3)研究了高含沙挑跌流的流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含沙量的变化对水舌空中流态及水垫塘流态均有较大影响,水舌外缘随含沙量的增加而逐渐趋于光滑,水舌整体摆动幅度也逐渐减小,水垫塘内形成的漩涡的数量和尺度均减小。(4)研究了高含沙挑跌流时均压强的沿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其分布规律与清水相同,在远离水舌冲击区较为平稳,在水舌冲击区取得最大值;试验范围内幅值大小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表孔最大增幅可达74.14%,中孔最大增幅可达44.27%。(5)研究了高含沙挑跌流脉动压强的沿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其分布规律与清水相同,在远离水舌冲击区较为平稳,在水舌冲击区取得最大值;其幅值大小受上游来流条件和含沙量的双重影响,在上游来流条件较强时,试验范围内脉动压强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上游来流条件较弱时,脉动压强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V149
【图文】:

淹没冲击射流,射流中心,冲击射流,断面平均流速


图 2-1 淹没冲击射流冲击射流扩散宽度 2b、射流中心流速 、断面平宽度 2b[67]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跌流水舌在水垫塘内的扩散仍(2-2)所示: 0= 0通过在实验室的二元水槽中实验得到了类似的扩散 0= 0散规律也符合直线扩散规律,如公式(2-4)所示: 0 = 069] = 为扩散边界,总结得出扩散规律,如

均匀分布,脉动压强,谱密度,类型


第 2 章 荷载特性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水流脉动压强的功率谱密度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如图 2-3 所示:(1)有限带宽的近似白噪声谱—脉动压强的能量在有限带宽内近乎均匀分布。(2)宽带噪声谱—频带宽,脉动能量在频带内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十分突出的能量集中区。(3)具有优势频率的宽带噪声谱—频带较宽,脉动能量在整个频带内分布较均匀,但有明显、突出的能量集中区。(4)窄带噪声谱—频带较窄或脉动能量特别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狭窄的频区,谱密度在这些狭窄频区上有突出的峰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挺;陈虹;许唯临;伍超;郑琦;;高扩散低收缩差动挑坎Ⅰ:水力特性实验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3年05期

2 陈华勇;许唯临;邓军;李乃稳;;窄缝消能工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2年04期

3 王均星;杜泽金;陈规划;;龙开口水电站宽尾墩挑流消能断面模型试验[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1期

4 田振华;杨具瑞;李立年;罗晶;兰观福;张治铭;;冲沙底孔突跌与突扩+突跌体形掺气效果对比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12期

5 孙双科;;我国高坝泄洪消能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李乃稳;许唯临;周茂林;田忠;;高拱坝坝身表孔和深孔水流无碰撞泄洪消能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8年08期

7 周辉;陈惠玲;吴时强;;宽尾墩的泄洪消能效果与雾化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08年01期

8 舒安平;张科利;费祥俊;;高含沙水流紊动能量转化与耗散规律[J];水利学报;2007年04期

9 王光谦;;河流泥沙研究进展[J];泥沙研究;2007年02期

10 聂孟喜;李琳琳;段冰;;突扩突跌布置侧墙及底板脉动压力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亚坤;冲击波与收缩式消能工若干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杨敏;高坝消力塘水动力特性与防护结构的安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茹治敏;宽尾墩—消力池水动力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董艳红;浑水挑流消能的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3 朱新元;高拱坝表孔宽尾墩—深孔窄缝挑坎联合消能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37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37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d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