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北天山中段微震检测和地震活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05:19
【摘要】:北天山地震带地处中国大陆强震高发区,孕震构造复杂,发育有典型的逆冲、褶皱构造,是研究内陆地震的理想场所。近年来该地区陆续发生了2015年沙湾Ms5.0地震、2016年呼图壁Ms6.2地震和2017年精河Ms6.6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受伤,房屋破坏等损失。新疆地区测震台网相对比较稀疏,微震监测能力较弱,地震目录不够完善。本文选择北天山中段(43.5°N~44.5°N;85°E~87.5°E)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流动台站的震相数据改进北天山逆冲褶皱带地区的一维速度模型,结合Hypo DD方法对研究区2014年1月-2018年9月的台网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建立事件的波形模板,扫描连续波形,识别遗漏微震事件,获得更完整和重新定位的地震目录。在新目录的基础上,研究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孕震构造和地震触发迁移特征。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波形模板检测方法,识别出多于原地震目录10倍的微震事件,完备震级从1.2降至0.5。2.重定位结果显示北天山中段地震活动目前主要分布在北天山山前霍-玛-吐背斜带南翼的浅部和南玛纳斯-齐古背斜带深部,沿背斜构造带走向地震分布不均,霍-玛-吐背斜带西段地震多于东段,南玛纳斯-齐古背斜带东段地震活动显著强于西段。3.在南玛纳斯-齐古构造背斜带上有多次地震事件可能发生在褶皱内部的“盲断层”上,这些隐伏断裂与准噶尔南缘断裂、霍-玛-吐断裂、滑脱面以及浅部断坡共同组成的断层系孕育了北天山山前活跃的地震活动,并可能成为未来大震的发震构造。4.2016年呼图壁Ms6.2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硫磺沟地区同期出现的小震活动增强推测是由呼图壁Ms6.2地震动态触发所致。2018年5月期间石梯子地区的震群活动可能是呼图壁Ms6.2地震造成的应力状态改变产生的延迟触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7;P315.5
【图文】:

分布图,褶皱构造带,世界范围,分布图


缴角暗厍鈎庵帜诼郊费剐婉拗宕鈍谑澜绶段纰诠惴悍植?图1.1)(Stein et al., 1989; 杨晓平等, 1998),并且在皱褶构造内部常常孕育中大型地震活动,如 1983 年美国加州发生的科林加 M6.5 地震(Stein et al., 1989)、1988年美国 Spitak M6.8 地震(Stein et al., 1989)、1994 年加州 Northridge M6.7 地震(Yeats et al., 2000)。Stein 等(1989)将这类无地表活动断裂,也无相应地表破裂带,震源位于挤压构造环境之中年轻褶皱之下的地震称为“褶皱地震”。对于大多数褶皱地震(5≤M≤6.9)有如下特征(刘建明等, 2018):(1)主要发生于近水平滑脱断层的断坡上,断面倾角为 20~60°(Ekstrom et al., 1989);(2)沿断坡重复发生地震促进了逆断裂褶皱带的形成(Stein et al., 1989);(3)盆地内部年轻褶皱之下的断坡

流程图,技术方法,流程图,逆冲褶皱


疆地震局共同参与下,围绕北天山中段逆冲褶皱带地区架设了密集流动台站进行地震学观测,极大的提高了对逆冲褶皱带地区地震的监测能力。后续我们利用 9 个区域固定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和流动台网所记录的数据开展地震学相关研究。1.3.2 研究内容文章围绕北天山中段逆冲褶皱带地区近期的几次地震事件,开展对这一地区地震活动性的深入研究。我们首先完善研究区的地震目录:用流动台站数据优化研究区一维速度模型,采用双差定位法校正发震位置,采用波形模板匹配法检测遗漏的微震事件,得到更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用完善的地震目录研究该地区的发震构造、地震分布规律和地震事件之间的作用关系(图 1.2)。北天山中段微震检测和地震活动性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秋菊,蒋小泉,范世宏,齐玉芳,朱建平,王爱君;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94年03期

2 王红卫,刁守中;菏泽5.9级地震前后三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动态演化[J];华北地震科学;1994年01期

3 朱岳清,李彦巧,俞旭东,陈颖,丁香,贾桂彩;地震活动性增强度、增强图象及其在中期地震预报上的应用[J];地震;1990年01期

4 罗兰格,侯建明;地震活动性的标度[J];地震;1987年06期

5 顾斌;丁政;;苏浙沪及邻区深部构造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J];地震学刊;1987年03期

6 张春芝;;华中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J];地震学刊;1987年03期

7 韩大宇;张天润;;我国地震序列的O—1序列统计分析及自相关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1期

8 靳雅敏;于新昌;;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性综合评判[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S1期

9 Беляев.А.А.;陈保华;;链式局部化学反应模拟的地震活动性动力学[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5期

10 马丽,B.A.Bolt,R.A.Uhrhammer;华北与加利福尼亚中部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性C值的对比(英文)[J];地震研究;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慧;焦明若;;郯庐断裂带段北段地震活动性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魏富胜;谷继成;;地震活动性的一种计算方法[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刘光夏;;对台湾地震活动性的点滴新认识[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陈槞;刘杰;陈棋福;王伟杰;;地震活动性研究中有限样本统计学问题[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王林瑛;;东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韩渭宾;;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分类及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桂清;赵燕娜;;濮阳市地震活动性监测能力研究[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8 时振梁;王健;张晓东;;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单斌;熊熊;郑勇;;2010年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性预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曾融生;孙为国;;青藏高原的地震活动性及物质东流的讨论[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吉亮 胡魁元;强震孕育遵循基本力学规律 预测之难并非无解[N];科学时报;2011年

2 袁sュ逡

本文编号:2739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39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3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