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08:07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破坏性地震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损失,对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的深入研究不仅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定量评估结果精度而且对震后应急救援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不同震级、人口密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总体呈现地震活动频繁且生命损失高度集中;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此外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在地震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国内51例地震的人员死亡数据,并对5类具有代表性的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M5.5级地震5类模型的多数评估结果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内;5.5≤M6级地震5类评估模型结果误差较小且在合理范围内的模型为基于震中烈度和适用特定区域的模型;6≤M7级地震5类模型的多数评估结果不在一个数量级;震级M≥7级地震一般需采用特定适用范围的评估模型和专家经验参与,才可能会得到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差。(2)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不适用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此类地震5种模型的评估结果都出现了较大偏差。(3)在空间上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存在分区现象,评估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结合目前评估模型中地震参数和模型适用性评价结果,从中选取震中烈度、震区面积(Ⅵ度区及以上)、人口密度,并引入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参与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将中国大陆地区分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东部地区(主要“胡焕庸”线以东、除西部地区以外省份),分别对人口密度进行分组,西北地区分为20人/km~2以下、20~60人/km~2和60人/km~2以上三类,西南地区分为人口密度60人/km~2以下、60~150人/km~2和150人/km~2以上三类。由于东部地区在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密集,但地震频率较低,有死亡人数记载的历史震例少,可作为模型构建的样本数据也就较少,因此为了保证东部地区地震灾生命易损性模型的精度,不再进行人口密度分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并通过历史震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315.9
【图文】:

烈度分布,烈度分布,历史地震,中国大陆


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研究2.3 地震烈度数据收集与处理本文采用的是 2008 年 11 月 13 日发布,2009 年 3 月 1 日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本研究对筛选出的 51 例造成人员死亡的震例其烈度图逐一扫描,利用美国 ESRI 公司开发的 ArcGIS 软件对烈度图进行配准和数字化,得到一次地震各个烈度区的面积及分布范围。此外还收集了第三代至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辅助参考。

人口分布,数据


010年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

分布图,分布图,甘肃省,乡镇


010年甘肃省乡镇驻地分布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大明;赵歌今;;国外地震灾害保险制度概况与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2019年03期

2 孙刚;李亦纲;杜晓霞;许建华;高娜;张雪华;;2017年地震灾害及应急响应总览[J];中国应急救援;2018年01期

3 甄盟;冯蔚;王琳;;2017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J];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07期

4 黄夏颖;陈亚颦;;假设探究教学的一般操作流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地震灾害”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年22期

5 王林;;无人机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6年06期

6 李亦纲;孙刚;李建梁;杜晓霞;高娜;刘亢;许建华;郑通彦;冯蔚;;2016年地震灾害及应急响应[J];中国应急救援;2017年01期

7 薛界兰;文彦君;李彪;王朋;;基于认知与响应的宝鸡地区农村民众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3期

8 文彦君;薛界兰;韩梅;王朋;;关中地区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研究[J];四川环境;2017年01期

9 李春晖;杨文杰;;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结构地震灾害预测方法[J];山西建筑;2017年04期

10 林旭川;;城市建筑群地震灾害数值仿真与风险控制[J];城市与减灾;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钦;赵勇;崔秋文;;美国国家地震灾害减轻计划——(2009~2013年度战略计划)简介[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品;;论社会工作者在地震灾害后的心理疏导[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李晓丽;李志强;;浅谈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刘晓东;;地震灾害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动员的关系[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环境保护分册)[C];2012年

7 白娥;;《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五)-地震灾害》(湘教版)教学设计[A];2012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主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2010年山东地震灾害及2010年山东地区地震灾情趋势判定意见[A];山东省2011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陈棋福;;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简便预测分析[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牛秋鹏;生态环境部紧急部署防范四川长宁6.0级地震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N];中国环境报;2019年

2 本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 白骅 陈潜 张宇 统稿 胡昊;旅游行业积极应对长宁地震灾害[N];中国旅游报;2019年

3 河南法制报记者 王园园;加大执法力度 防范重大地震灾害[N];河南法制报;2018年

4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以防为主,抵御地震灾害风险[N];经济日报;2018年

5 宿亮;新西兰用多种方式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社会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贾静静;全省唯一“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项目在西昌启动[N];凉山日报(汉);2017年

7 杨映海;楚雄市 积极应对禄丰“7·02”地震灾害影响[N];楚雄日报(汉);2017年

8 本报记者 毕玮琳 张红玉 程光;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7年

9 见习记者 吴桐;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提高科学应对能力[N];乐山日报;2017年

10 记者 张继月 通讯员 石海洋;吉林电力全力应对自然灾害[N];中国电力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静;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6 蔡鉴明;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时变性及可靠性相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李晓璐;人类活动与地震灾害耦合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9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MSc.Yin Myo Min Htwe;[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雯;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年

2 王向阳;地震灾害下化工园区重大事故情景构建与CFD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3 魏美璇;地震灾害预评估软件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林文锋;泉州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华侨大学;2018年

5 刘运昌;重大地震灾害下的城市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D];华侨大学;2018年

6 吕静;半参数贝叶斯空间建模方法在地震灾害数据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7 闵娜娜;地震灾害公共警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8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10 武洋;中学教师人群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地区差异[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本文编号:2787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787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