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径流及其组分变化和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09-15 17:58
   本文以北洛河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气象、水文和遥感数据,分析了1959-2011年共53年内降雨、径流和基流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配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探讨了径流及其组分对区域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探究了不同时代人为活动和国家政策实施对区域植被状态、水文循环的影响,本研究对流域维持生态平衡、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北洛河上游多年平均降雨量450.8mm,夏季(6-8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3.2%。在时间序列上年、春、夏、秋降雨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冬季降雨量则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变率为0.06 mm/a。降雨有大约10年周期的特征,变差系数在年代际间有减小趋势。降雨量和变差系数在年代际间的减小趋势,影响着流域径流及其组分的分配和转化趋势。研究流域研究时段期间水土保持措施面积逐年代增加。但1960s-1970s以梯田、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功能为主,其拦水调蓄作用比较突出。2000年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植被恢复及其生态功能作用为主。2.吴起、志丹、刘家河三个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是27.1、37.6、31.7mm。年径流量均表现出极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变率分比为-0.32、-0.64、-0.29mm/a。三站地表径流量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减少程度较总径流量大。三站多年平均基流量分别为9.9、11.0、13.6mm,研究时段上志丹站基流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吴起站、刘家河站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变率分别为0.03、0.05mm/a。年径流系数多年均值分别为0.066、0.085和0.072,其中刘家河站表现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吴起和志丹站表现出显著减少趋势。三站年基流指数多年均值分别为0.421、0.348和0.466,都表现出及显著增加趋势。3.根据突变点检验结果将整个数据序列分成基准期(P1:1959-1979)、水土保持措施期(P2:1980-1999)和退耕期(P3:2000-2011)三个时段。随着时段推移,三站的径流深多年均值、变差系数均呈减小趋势。三个站径流量和地表径流量在三个时段均表现出减少-增加-显著减少的趋势。三个站基流量则表现为显著增加-增加-减少趋势。4.径流系数在三个时段间表现为先减小,后大幅减小趋势。而基流指数则表现为先增大,后大幅增大态势。变差系数均表现为逐时段减小态势。5.径流量和基流量年内分配均表现出“双峰型”特点,但时间不一致。径流量峰值是3、8月,而基流量是3、10月。基流量峰值3月较10月大。随时段推移,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匀性逐渐减弱,夏、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随时段为减少态势,而春、秋、冬季径流量所占比例为增大趋势。三个站基流量在冬季均表现为随时段增加态势,其他季节均为减少态势。径流系数逐阶段减小,而基流指数各季节随时段呈增加趋势。6.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北洛河上游53年来径流系数显著减小,而基流指数显著增大。随着1999年后植被的恢复,北洛河上游植被覆盖度与基流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基流指数呈非线性关系,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基流深减少1.29mm。结合基流量和基流指数的阶段变化趋势,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1980-1999年间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2000年后生态恢复,均是通过大幅减少地表径流量来改变径流组分的分配比例,达到对流域水循环要素的调节功能。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Q948;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健翎;张建国;朱莉莉;马红斌;苏鹏飞;李骁;;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关键措施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年03期

2 裴卫国;;豫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探讨——以三门峡城郊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年03期

3 刘建军,王得祥,雷瑞德,韩黎明,杨正礼;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莫保儒;蔡国军;赵廷宁;于洪波;邹天福;柴春山;王子婷;;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J];草业科学;2010年02期

5 石磊;;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J];吉林农业;2015年17期

6 高国雄;略论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措施[J];陕西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7 李军;汪飞;贺春雄;刘静;;黄土丘陵沟壑区切削坡面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J];花卉;2015年17期

8 王sニ

本文编号:2819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19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