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系统论的震后重建规划理论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7:28
   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震害长期威胁着我国城乡人居安全,也阻碍着城乡发展建设。然而当前我国在应急城乡规划领域研究基础薄弱,现实状况亟待改善。因此,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进行震害防御和城乡安全建设研究成为我国需要长期进行的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四川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两次震后重建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城乡规划实践经验,首创了大量符合灾区各地重建规律的规划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尚未形成针对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理论研究的缺乏会导致实践的困惑,反映在我国当前应急城乡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配套滞后等诸多方面。论文以四川两次地震震后重建规划实践过程及其经验为研究基础,从系统理论及方法角度对震后重建规划进行研究,建立了“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系统分析——理论模型——案例实证”的技术路线。论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实施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论文从系统论角度回顾了震后重建规划全过程,认识到震后重建规划是在特定时空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协同配合,是一个典型的系统问题。而震后特定时空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或称体系。而震后重建环境的动态变化性,使得要素与环境、系统与环境以及要素和系统之间都无时不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互,这就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因此,论文将震后重建规划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性特征初步分析震后重建规划过程的构成要素,可发现组织管理和工程技术是其两大主要系统,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而系统工程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体系工程的高级阶段,因此需要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第二章)(2)论文运用全面系统干预(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TSI)方法论的系统隐喻工具(System Metaphor)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隐喻判识模型。目的是通过该模型获得对体系内部构成及其特征属性的认识,以此围绕其隐喻及特征匹配相应的体系工程方法论及方法工具。本研究通过系统隐喻模型进一步解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认识到震后重建体系的两个核心组成系统——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以及其子系统和要素构成,兼具硬系统和软系统的双重特征,需要以硬系统结合软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体系工程为主导,建立了软硬系统整合的多元方法论来进行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研究。(论文第三章)(3)在整合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集成的理论模型。首先,本研究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重构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三维结构,据此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系统集成的概念模型。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对概念模型中的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两个主要维度进行逻辑细化,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聚焦研究震后重建规划逻辑模型中的技术集成维度,系统梳理了生命周期、学科支撑和规划体系三类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思维模型(ERTPM),提供了技术集成操作层面的基本思路和技术集成框架。而对于组织集成维度,论文借鉴了并行工程(CE)的原理及方法路径,建立了应急并行城乡规划管理模型(ECUPMM)。组织管理集成模型提供了技术集成的组织管理环境,是技术集成实现的组织路径。组织管理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组织系统构建,技术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技术系统,据此论文通过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步骤构筑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集成的综合集成框架。(论文第四章)(4)论文以四川汶川和芦山两次震后重建规划过程中的规划技术应用为实证研究基础,从实践中剥离出震后重建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技术,以我国学科分类标准为依据进行凝练表达,初步遴选出21项规划技术。本研究进一步通过Delphi法对规划关键技术进行重要性和相关性的统计分析,将震后重建规划的关键技术分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两大类,其中专用技术又依据震后重建规划的编制类型,分为了安置规划专用技术、总体规划专用技术、专项规划专用技术和详细规划专用技术4类,提供了技术集成的模块单元。在此基础上,结合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综合集成框架,论文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集成,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关键技术集成的操作模型。具体到应用层面,则将技术操作模型细化为了安置规划技术集成方案,总体规划技术集成方案,专项规划技术集成方案,详细规划技术集成方案的具体指导应用。(论文第五章、第六章)本研究首次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方法模型和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的灾区灾后重建所有效应用,为震后重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315.9
【部分图文】:

信息网,来源,板块构造,全球


主要是由大陆地震造成,约占全球地震灾害的 85%[ 2 ](图1-3)。图 1-1 1900 年以来全球 7 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图(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publish/main/813/2/index.html)图 1-2 1973 年以来全球 6 级以上地震年频次图(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publish/main/813/3/index.html)

分布图,中国自然灾害,信息网,来源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明0 年至 2009 年全球共有超过 47 万人死1 万多人。加上 2010 年、2011 年死于地人数超 80 万人[ 3 ]。而 20 世纪后半叶中的是地震,占 54%,气象灾害 40%,地灾害占 1%(图 1-4)。其次是各种次生灾石流、堰塞湖、海啸、火灾、爆炸、有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次生灾害;或是致社会生产与经济活动停顿造成的损失震分布图(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sh/main/21/1106/index.html[4])

示意图,信息网,等震线图,来源


中国地处全球最活跃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中国地震灾害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和 23 条地震带上。图 1-7 和 1-8 显示了中国境内各地地震影响图 1-6 中国死亡超过 20 万人的地震示意图(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www.csi.ac.cn/publish/main/21/1106/index.html)

本文编号:2823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23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4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