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中的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9-29 20:23
   本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一个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宜宾长宁页岩气开发区水力压裂及其附近3080.25km~2区域进行地震灾害风险定量评价。考虑到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地区的应力积累等条件的综合影响,选定了6个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价因素,同时建立三个等级来分别表征高中低地震风险情况。建立的模型不仅使用大量原始数据作为客观信息,而且还将专家评分作为经验主观判断,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分别在625个网格中得出最为有利的风险评价,再用加权平均和插值的方法优化了评价结果。将2008-2016年的地震数据用于建模,得到了地震风险综合评价图,然后用2017年的地震数据检验所建立的模型。结果表明,2017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事件都落入了综合评价图中的高风险评价区,特别是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均落入了插值后的中-高风险区,这表明所建立的地震灾害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应力积累、历史地震、其它诱震因素这三个指标层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各自进行了一次权重向量和隶属度矩阵的乘积。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每个网格进行风险评价,并将三个指标层各自的单因素的评价结果标注在625个网格中。得到了相关的单因素的地震灾害综合评价图。(2)将指标层按照各自之间的权重分配和上级隶属度矩阵的乘积,计算各网格的最终得分后,采用克里格法进行插值计算,得到了最终的更高分辨率的多因素的地震灾害综合评价图。(3)文章使用2009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地震数据进行模型计算,获得了相应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价图,为了验证地震风险的评价效果和近期的预测能力,又用2017年1月至8月新发生的地震事件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结果表明用于检验的2017年1月18日4.3级地震和2017年1月27日4.9级地震落在了表征高风险的红色区域,2017年1月15日4.2级地震和2017年5月4日4.9级地震落在了表征中等风险的绿色区域。这表明4级以上的中型地震都落在预测的中高风险区。另外,通过统计发现,用于检验的地震中有高达78.92%的事件都发生在高风险区,6%的地震发生在中等风险区,15.08%的地震发生在低风险区,这表明最终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4)在得到研究区的地震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图之后,采用网格插值优化了评价结果,将本来的3个评价转化为0到1之间的一个数字,并且研究区内的任意经纬度位置都有一个对应值。同样将2017年1至8月的1333个地震事件投影到综合评价图进行分析。插值后的结果表明2017年1月至8月的地震事件有94.4%都位于高风险区,大于3级的所有地震事件全部位于表征高风险的区域。(5)在所有因素指标的隶属度分类中,地震活动率(Z)值、断层和水库的中高风险界限的分类依据相对欠缺,分类的主观性较强。因此,文章针对这3个因素的4个分类界限进行了灵敏度分析。采用Mann Whitney方法和Kolmogorov-Smirnov方法对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参数微调整后的评价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原来的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O159;P315.9
【部分图文】:

内容框架


内容框架图

分布图,位置图,影响因素,盐井


h 遥感影像和宜宾市行政地图资料,盐井数据来源于长宁盐井注水诱发地震究(Sun et al.,2017 ),地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 ) 和 国 家 测 震 台 网 数 据 备 份 中 心 (Danagement Centre of China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 2007)。

分布图,散点图,最小完整性震级,页岩气


Reasenberg and Simpson,1992),用于建模的 2008-2016 年的剩余地震事件总为 5181 个(表 4-1)。这些地震事件的最小完整性震级为 ML1(图 4-2(c))。08-2016 年研究区的地震散点图和直方图如图 4-2(a)和 4-2(b)所示,红色曲线为震事件的累积数。绿线为页岩气开发的时间(hu et al.,20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筱麒;卢永坤;张方浩;;云南省地震灾害特点和对策分析[J];城市与减灾;2019年06期

2 政冈伸洋;周丹;;地震灾害后民俗利用与受灾地的现状——以南三陆町户仓波传谷地区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05期

3 吴大明;赵歌今;;国外地震灾害保险制度概况与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2019年03期

4 吴健;;关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发生地震灾害的思考[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9年01期

5 孙刚;李亦纲;杜晓霞;许建华;高娜;张雪华;;2017年地震灾害及应急响应总览[J];中国应急救援;2018年01期

6 甄盟;冯蔚;王琳;;2017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J];国际地震动态;2018年07期

7 黄夏颖;陈亚颦;;假设探究教学的一般操作流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地震灾害”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年22期

8 王林;;无人机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6年06期

9 李亦纲;孙刚;李建梁;杜晓霞;高娜;刘亢;许建华;郑通彦;冯蔚;;2016年地震灾害及应急响应[J];中国应急救援;2017年01期

10 薛界兰;文彦君;李彪;王朋;;基于认知与响应的宝鸡地区农村民众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钦;赵勇;崔秋文;;美国国家地震灾害减轻计划——(2009~2013年度战略计划)简介[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3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品;;论社会工作者在地震灾害后的心理疏导[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李晓丽;李志强;;浅谈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刘晓东;;地震灾害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动员的关系[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科学与环境保护分册)[C];2012年

7 白娥;;《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五)-地震灾害》(湘教版)教学设计[A];2012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主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2010年山东地震灾害及2010年山东地区地震灾情趋势判定意见[A];山东省2011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陈棋福;;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简便预测分析[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韦藿珍 实习生 甘璐颖;不断提升综合防范地震灾害风险能力[N];玉林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牛秋鹏;生态环境部紧急部署防范四川长宁6.0级地震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N];中国环境报;2019年

3 本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 白骅 陈潜 张宇 统稿 胡昊;旅游行业积极应对长宁地震灾害[N];中国旅游报;2019年

4 河南法制报记者 王园园;加大执法力度 防范重大地震灾害[N];河南法制报;2018年

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以防为主,抵御地震灾害风险[N];经济日报;2018年

6 宿亮;新西兰用多种方式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社会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贾静静;全省唯一“大中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项目在西昌启动[N];凉山日报(汉);2017年

8 杨映海;楚雄市 积极应对禄丰“7·02”地震灾害影响[N];楚雄日报(汉);2017年

9 本报记者 毕玮琳 张红玉 程光;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7年

10 见习记者 吴桐;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提高科学应对能力[N];乐山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静;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6 蔡鉴明;地震灾害应急物流时变性及可靠性相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李晓璐;人类活动与地震灾害耦合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9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MSc.Yin Myo Min Htwe;[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湃;地震灾害下避难空间的选址和多尺度疏散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陈洁;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中的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雯;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年

4 陈方宇;山东省地震灾害脆弱性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5 王向阳;地震灾害下化工园区重大事故情景构建与CFD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6 魏美璇;地震灾害预评估软件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林文锋;泉州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华侨大学;2018年

8 刘运昌;重大地震灾害下的城市应急物流中心选址研究[D];华侨大学;2018年

9 吕静;半参数贝叶斯空间建模方法在地震灾害数据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10 闵娜娜;地震灾害公共警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0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30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