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计及位移电流的瞬变电磁法一维正反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20:41
   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这些地质问题大多涉及到浅层地质结构的探测。由于瞬变电磁仪器具有关断时间,使仪器记录或处理的数据都丢失了早期浅层的数据,导致地下20m左右的深度会有一个不能探测的“盲区”。随着仪器和器件水平的发展,发射电流关断时间已经缩短到μs级,甚至ns级,可以为“盲区”探测提供条件,可是快速关断电流所对应的频率已经达到10MHz~100MHz级,此时位移电流的影响已经无法忽略。由于仪器具有关断时间,会对早期的数据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关断效应进行校正,而现有校正方法的理论基础都没有考虑位移电流。瞬变电磁一维反演中常用的手段有“烟圈”反演和最优化反演。“烟圈”反演是近似的反演方法,不需要初始模型,反演速度较快,但不能够拟合观测数据。最优化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反演能够拟合观测数据,但在层数较多时,反演的精度较差、速度较慢。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首先推导了计及位移电流下垂直磁偶极子和大回线源的频域响应,再经过时-频变换方法求解时域响应。在频域响应求解中会涉及汉克尔变换,本文提出了基于haar小波分解核函数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抗噪性能和显著的计算稳定性,实现了变换和去噪的结合。时-频转换方法中采用了Gaver-Stehfest逆拉式变换方法(简称G-S变换),仿真结果表明16点滤波系数的G-S变换的精度较高,可以用于时域响应的求解。在理论推导与数值算法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典型地层模型下的位移电流效应以及瞬变响应的影响特征。在均匀半空间下,位移电流影响的时间在几十和几百纳秒之间,垂直磁场及其时间导数会发生变号。电阻率和介电常数越小,位移电流的影响越明显;发射线圈半径的增大会相应的延后位移电流影响的时间。在层状模型下,当顶层为高电阻层时,下层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都会对位移电流效应有影响;而对于顶层为低电阻层时,下层的电阻率和介电常数都不会影响位移电流效应。在均匀半空间下,电阻率越大,垂直磁场下降的时刻越早,对于不同的电阻率,垂直磁场衰减的速度相同;在早期垂直磁场的时间导数峰值随电阻率的增加而增大,在晚期下降的时刻随之变早;发射线圈的半径增大,垂直磁场及其时间导数的幅值变小,响应衰减的速度变慢,下降的时刻也变早;介电常数对垂直磁场几乎没有影响,对垂直磁场的时间导数影响也非常小。在层状大地下,对于顶层为高阻层时,响应曲线对下层电阻率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对于顶层为低阻层时,响应曲线对下层电阻率的变化不敏感,这对实际工作中寻找顶层为低阻层覆盖的高阻目标体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介电常数对垂直磁场几乎没有影响,只有顶层的介电常数会对垂直磁场的时间导数有影响,这也为瞬变电磁反演工作带来了难度。关断时间越长,垂直磁场下降的时刻越晚,曲线衰减的速度越快,垂直磁场的时间导数曲线幅值会减小,开始下降的时刻也会延后。在瞬变电磁反演方面,本文采用了“烟圈”反演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反演。“烟圈”反演能够大概的反映出地质结构形态,而且还能有效的突出低阻异常体。通过与最小二乘法反演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粒子群优化算法反演的精度较高,而且所用的时间较少,说明该方法优于最小二乘法反演。由于相对介电常数对响应的影响较小,导致相对介电常数的反演精度普遍不高。虽然瞬变电磁法对高阻地层不敏感,但粒子群优化算法反演仍然能够得到符合理论模型的结果。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P631.325
【部分图文】:

误差曲线,结果对比,数值计算,算例


图 3.1 算例 1 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比(20dB)omparison of exact, Haar method and filter method in example 1 with 出含有 40dB 和 60dB 噪声时,汉克尔变换后的理论解与情况,从图中可看出:随着信噪比的提高,噪声的影响越也相应提高;在滤波法中,核函数的随机噪声直接影响着分布也是随机的;而小波法中,核函数逼近中对小波空间质,故变换后的函数为光滑函数,其误差曲线也相对规则

对比图,绝对误差,算例,对比图


图 3.1 算例 1 的数值计算结果对比(20dB)Fig.3.1 Comparison of exact, Haar method and filter method in example 1 with 20dB noise图 3.2 给出含有 40dB 和 60dB 噪声时,汉克尔变换后的理论解与数值解的绝对误差分布情况,从图中可看出:随着信噪比的提高,噪声的影响越来越小,数值解的精度也相应提高;在滤波法中,核函数的随机噪声直接影响着变换后的函数,其误差分布也是随机的;而小波法中,核函数逼近中对小波空间的选取体现了滤波的实质,故变换后的函数为光滑函数,其误差曲线也相对规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保祥,刘春华;瞬变电磁法衰减电压曲线编辑程序简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年01期

2 曾向林;瞬变电磁法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3期

3 雷达;瞬变电磁法数据提取纯异常方法技术[J];物探与化探;2004年04期

4 陈卫;杨生;王有霖;刘涛;;时间域瞬变电磁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6年Z1期

5 薛国强;李貅;底青云;;瞬变电磁法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6 王春耀;尹尚先;凌标灿;杨武洋;李永军;刘德民;;时间域瞬变电磁法井下全方位赋水性探查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刘江;;复杂地形瞬变电磁法应用技术研究[J];陕西煤炭;2009年06期

8 陈载林;黄临平;陈玉梁;;我国瞬变电磁法应用综述[J];铀矿地质;2010年01期

9 杨金伟;郭金风;;瞬变电磁法在煤矿井下探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1期

10 熊涛;;探究瞬变电磁法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淑进;仲鹏;张佃涛;付永波;满孝国;郭金伟;;瞬变电磁法在2308运输联络巷防治水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2 薛国强;李貅;底青云;;瞬变电磁法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3 王中伟;梁芳敏;魏继祖;;瞬变电磁法在场地溶洞勘探中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胡鹏飞;何宏民;张钊;;瞬变电磁法在鹘岭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张德元;陈光明;;瞬变电磁法在四川某矿水害探测中的效果[A];四川省煤田地质局论文集[C];2010年

6 薛国强;周楠楠;闫述;陈卫营;;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全场区探测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文锋;郭爱侠;;单向脉冲瞬变电磁法应用研究[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岳建华;甘会春;刘树才;许新刚;;矿井瞬变电磁法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苏兆锋;赵小文;杨全娣;徐方;揭志刚;汤洪志;;瞬变电磁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解海军;曾方禄;姬中奎;;基于小波分析的瞬变电磁法资料去噪技术[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国芹 杨贵民;瞬变电磁法应用于水源地勘查取得进展[N];中煤地质报;2004年

2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瞬变电磁法:把矿体“看”得更清楚[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高富丽;地调局携手矿联培训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束洪福;我国煤矿地下水害预测研究取得突破进展[N];科技日报;2003年

5 束洪福;煤矿地下水害预测研究工作获得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王洪涛邋牛秋福;瞬变电磁技术破解矿井透水难题[N];中国企业报;2007年

7 张宏新邋李志勇;白庄矿瞬变电磁勘探填补国内空白[N];经理日报;2007年

8 梁文君邋 王洪涛 牛秋福;瞬变电磁技术破解煤矿井下防探水难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总局物探院完成三个瞬变电磁勘探项目[N];中煤地质报;2010年

10 张伟;深部资源探测期待飞跃[N];中国黄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瞬变电磁法三维正演及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莹莹;地空瞬变电磁法逆合成孔径成像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石显新;瞬变电磁法勘探中的低阻层屏蔽问题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4 解海军;煤矿积水采空区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杜庆丰;瞬变电磁法工作装置、数据预处理及反演解释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王鹏;井—地瞬变电磁法浮动系数空间交汇与等效电流环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7 李建慧;基于矢量有限单元法的大回线源瞬变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11年

8 吴小平;TEM中宽频激励源及单脉冲测深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琳琳;半航空瞬变电磁发射机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焦险峰;地面—巷道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传宝;计及位移电流的瞬变电磁法一维正反演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2 张振坤;瞬变电磁法在伊犁某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3 谢石文;瞬变电磁法同一回线与“8”字形回线一维正反演对比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学银;瞬变电磁法三维有限差分正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王浩;套后储层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刘昭军;瞬变电磁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正演模拟及应用实例[D];广西大学;2015年

7 杨淼;基于SABER的地质发射机的仿真及设计[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8 凌飞;瞬变电磁法低阻层屏蔽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伟都;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含水性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方程;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炭矿井水文地质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2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32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