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地震资料多子波谱反演的薄层识别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01:08
   随着当前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目标逐步由构造性油气藏转向复杂隐蔽的岩性油气藏。国内陆相盆地沉积环境复杂,薄层广泛发育,对薄层砂体的有效识别是油气勘探的关键。但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造成薄层砂体的识别相对较为困难。为此在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目标下,开展地震资料多子波谱反演方法的研究,以实现对薄层的有效识别。论文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对薄层反射系数频谱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认识了薄层反射系数频谱特征,为后续谱反演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频率域上推导了薄层反射系数的表达式,据此得到反演目标函数。此外在谱反演目标函数中引入信号奇偶分解理论,根据反射系数偶分量对薄层良好的识别能力,适当增加偶分量比重以提高对薄层的分辨能力。然后是对地震资料多子波分解的研究。针对传统匹配追踪算法计算效率的不足,提出采用结构化匹配追踪算法对地震信号进行多子波分解。该算法通过采用原子库分组以及树状结构搜索的方式来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匹配分解的效率。基于模型试算分析了结构化匹配追踪多子波分解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实现了将地震信号分解为与之特征匹配的不同子波的组合。进一步通过重构分解后的子波即可恢复原地震信号,验证了这种结构化匹配追踪多子波分解的精准性。针对复杂反射系数序列频谱较为复杂无序以及谱反演过程中效率较低的问题,结合结构化匹配追踪分解,对分解后的多子波数据进行薄层反射系数谱反演,以提高反演效率。在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的应用中,验证了这种多子波谱反演方法可有效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增强了地下薄层的反射信息,为油气勘探提供较为有效的指导。
【学位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P631.4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薄层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2 薄层反射系数谱反演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论文创新点
2 地震薄层频谱特征
    2.1 地震分辨率
    2.2 地震薄层概念
    2.3 反射系数振幅谱数学原理
    2.4 地震薄层反射频谱特征
    2.5 薄层反射系数模型频谱特征
3 薄层反射系数谱反演理论
    3.1 反射系数的奇偶分量
        3.1.1 离散信号奇偶分解原理
        3.1.2 反射系数奇偶分解
        3.1.3 反射系数奇偶分量分辨率特征
    3.2 谱反演频谱公式推导
        3.2.1 两层反射系数模型
        3.2.2 四层反射系数模型
        3.2.3 N层反射系数模型
    3.3 谱反演理论的验证
        3.3.1 简单模型试算
        3.3.2 薄层模型试算
        3.3.3 楔形模型试算
4 地震道多子波分解
    4.1 匹配追踪分解
        4.1.1 信号稀疏表示
        4.1.2 时频原子库
        4.1.3 Gabor型原子
        4.1.4 匹配追踪基本流程
    4.2 结构化匹配追踪分解
        4.2.1 基本原理
        4.2.2 算法测试
        4.2.3 时频分析
    4.3 多子波分解试算
    4.4 多子波分解应用
        4.4.1 频谱增强处理
        4.4.2 地震去噪处理
5 地震资料多子波谱反演
    5.1 多子波谱反演实现
    5.2 存在影响因素分析
        5.2.1 频段选取的影响
        5.2.2 子波主频的影响
        5.2.3 噪音干扰的影响
    5.3 多子波谱反演模型试算
    5.4 多子波谱反演实际应用
6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强,夏克青;基于子波分析方法的信号特征的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张丽丽;刘四新;吴俊军;贾亮;康晓涛;;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探地雷达子波提取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黄跃;许多;文雪康;;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中子波的优选[J];石油物探;2013年01期

4 姚国正;《子波变换与子波分析》读后记[J];力学进展;1997年02期

5 谢桂生,石玉梅,尹成;高阶累积量法子波估计与处理[J];石油物探;2000年04期

6 张海燕;李庆忠;;几种常用解析子波的特性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年06期

7 云中客;;隐藏原子波[J];物理;2008年04期

8 周波;刘明洋;;广义线性子波反演参数分析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3期

9 孟大江;王德利;;基于高阶统计复倒谱子波提取[J];物探与化探;2013年03期

10 龚建人;利用样条插值求取地震可变子波[J];石油物探;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怀群;刘雯林;;应用高阶累积量做子波剩余相位校正[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曹思远;杨东升;;基于俞氏子波的时频分解[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屠宁;庞廷华;陆文凯;;基于子波提取的油气系数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华锋;陈小宏;侯波;;基于逆散射级数的子波提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冯彦谦;刘四新;;同态滤波用于分离探地雷达子波和反射系数序列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熊金良;李国发;牟永光;;一种新的混合相位子波提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唐文;王尚旭;;子波延迟对互相关成像方法的成像位置精度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孙辉;孙建国;;基于子波的波束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林官明;叶文虎;刘宝章;;风洞模拟湍流边界层的子波分析[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黄文锋;李宏兵;姚逢昌;;动校正子波拉伸校正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张云普邋通讯员 全攀峰 安强强;大庆物探深度域地震资料岩性解释技术获得五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张美华;地震资料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记者 黄普根 马永 通讯员 王法;为了郑重的承诺[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马启孝 郑干臣 张孝友;勘探线上的威猛队长[N];中国石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新星;多子波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2 王立明;范氏气体下气枪激发子波信号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冯文毅;光学子波并行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4 杨成;压缩采样中匹配追踪约束等距性分析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俊丽;插值多子波和多子波包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6 邓小英;Ricker子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及其在地震勘探资料去噪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潘进;多子波分析及其在CDMA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8 张丽丽;探地雷达信号分辨率提高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胡世丽;子波在节理岩体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曾春艳;匹配追踪的最佳原子选择策略和压缩感知盲稀疏度重建算法改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为维;地震资料多子波谱反演的薄层识别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余兵;鲁棒性自适应共轭梯度子波估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赵敏;地震信号谱反演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晨;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多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张汉羽;基于统计量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汪铁望;高阶累积量全局混合法子波估计及外推[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丁进杰;基于改进的自适应分子分解分段时变子波估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黄力军;子波反演方法研究及在川东地区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滕旭东;子波的广义化理论及其解析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李宏堂;基于Euclid子波提取的地震高分辨处理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4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2834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