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汶川Ms8.0地震前近震源区形变熵率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03:0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强烈破坏性地震,沿龙门山中央断裂以及前山断裂形成总长约330km的地表破裂带,伴有4~6m的同震垂直位移以及3~5m的右旋水平位移。这次地震滑动速度低、复发周期长、震级大破坏力强,且发生在内陆地区,为罕见的高角度逆冲型右旋强震,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次地震与以往震例不同,根据以往震例总结研究,前兆异常的项目、种类、密度、幅度、持续时间、分布范围等,通常会随着潜在地震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即在汶川地震前应能观测到显著的形变异常信息。震前震源区周围有一定数量的形变观测手段(GPS、地倾斜、体应变、水准观测等),且观测到了一些中长期形变异常信息,但是震前未观测到显著的短期前兆异常信息。利用汶川地震近震源区形变观测数据,借助信息熵理论,本文重点分析了汶川地震前近震源区形变熵率变化,模拟了震前断层扩展引起的地倾斜变化,结合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地质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地球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结果,对汶川地震前近震源区的形变分布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信息熵理论的提出,是熵概念的进一步发展,解...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熵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
        1.2.1 熵的发展历史及意义
            1.2.1.1 熵的建立-克劳修斯熵
            1.2.1.2 熵的深化-玻尔兹曼熵
            1.2.1.3 熵的泛化-负熵、信息熵
            1.2.1.4 广义熵的建立
    1.3 熵的应用现状
        1.3.1 熵与生命及环境
        1.3.2 熵与生物进化
    1.4 熵理论在地震研究工作中的研究意义、方法及现状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现状
    1.5 本文形变熵研究意义及方法
        1.5.1 本文形变熵研究意义
        1.5.2 本文形变熵研究方法
第二章 龙门山断裂带区域概况
    2.1 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质背景
    2.2 龙门山断裂带主干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2.2.1 后山断裂带
        2.2.2 中央断裂带
        2.2.3 前山断裂带
        2.2.4 山前隐伏断裂
    2.3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
    2.4 龙门山断裂带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
    2.5 龙门山断裂带及相邻活动断裂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性
    2.6 龙门山断裂带形变观测能力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汶川 Ms 8.0 级地震震前震后变形
    3.1 汶川地震震前形变信息
    3.2 汶川地震同震变形
        3.2.1 映秀- 北川破裂带
        3.2.2 灌县- 江油破裂带
        3.2.3 小鱼洞破裂
    3.3 汶川地震震后反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变熵率理论计算
    4.1 熵率理论计算
    4.2 形变熵率计算分析
        4.2.1 不同滑动步长(时间序列长度)下的熵率变化
        4.2.2 不同窗长(观测值变化尺度)下的熵率变化
    4.3 汶川地震远、近场形变观测资料熵率变化研究
        4.3.1 汶川地震远、近场形变观测资料获取与处理
        4.3.2 地倾斜形变熵率时域分布特征研究
        4.3.3 地倾斜形变熵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3.4 倾斜矢量方差及其速率方差与熵率变化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汶川地震前近震源区地倾斜变化特征及机理探讨
    5.1 近震源区倾斜矢量及速率方差特征
        5.1.1 近震源区地倾斜矢量方差变化特征
        5.1.2 近震源区地倾斜矢量速率方差变化特征
    5.2 龙门山断裂中段断层滑动扩展模拟
        5.2.1 沿断层扩展及垂直断层扩展方向引起的地表倾斜变化分布模拟
        5.2.2 断层滑动扩展引起的地倾斜模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068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068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