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川西晚第四纪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发布时间:2021-03-31 19:05
  青藏高原是全球中低纬度规模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第四纪以来的冰川发育规模、出现时间及雪线高度是全球过去和现代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川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地处高原、盆地的交界处,晚第四纪以来发育多次冰进事件,是探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冰期时段山体高度和冰川平衡线高度(ELA)、验证冰川发育气候和构造耦合模式的关键区域。本文选取小相岭和螺髻山为研究区,在野外、地貌考察和ESR测年结果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因子法计算现代物质平衡线,应用CF法、THAR、MELM法和TSAM法四种古冰川平衡线计算方法,确定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不同冰进阶段的冰川平衡线高度,并对控制平衡线高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综合因子法计算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时,考虑空间距离及海拔高度上高于平均最大降水高度的原则,小相岭地区选择越西县气象站为基点,计算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为4875.5m,螺髻山选择昭觉气象站为基点,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为4847.8m。2.综合不同古物质平衡线的计算结果,小相岭倒数第二次冰期(MIS 6)时东坡ELA为3402m,西坡为3545m,末次冰期早期(MIS 4)东坡ELA为3585...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川西晚第四纪冰川平衡线高度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MELM法示意图

示意图,高程,冰川,示意图


图 1.2 冰斗底部高程法示意图[29]Fig.1.2 map of CF Method determining the past ELA1.3. 3 冰川上下高差比率法(THAR)冰川上下高差比率法(Toe-to-headwall altitude ratios)是根据冰川物线高度一定处于冰川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某一高度这一事实,冰川物质高度与冰川最低点高程之差和冰川最高点与最低点高程之差的比值即是值(图 1.3)。

示意图,算法,冰川,示意图


图 1.2 冰斗底部高程法示意图[29]Fig.1.2 map of CF Method determining the past ELA 冰川上下高差比率法(THAR)川上下高差比率法(Toe-to-headwall altitude ratios)是根据冰川物一定处于冰川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某一高度这一事实,冰川物质冰川最低点高程之差和冰川最高点与最低点高程之差的比值即是 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东部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模拟及预测[J]. 段克勤,姚檀栋,石培宏,郭学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1)
[2]越西盆地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初步认识[J]. 宫会玲.  华南地震. 2016(01)
[3]基于遥感影像的雪线高程提取方法对比分析——以天山北坡为例[J]. 张连成,胡列群,李帅,郑照军,侯小刚.  干旱区地理. 2015(04)
[4]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J]. 青菁,胥池,杨彪,杨志松,齐敦武,杨旭煜,古晓东,戴强.  生态学报. 2016(04)
[5]四川螺髻山清水沟冰川槽谷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张威,何代文,刘丽波,刘蓓蓓,日海补杰惹,李银才.  地理科学进展. 2014(10)
[6]中国典型山地冰川平衡线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威,刘蓓蓓,崔之久,李洋洋,刘亮.  地理学报. 2014(07)
[7]天灾成因的外核对流说[J]. 汤懋苍,董治平,梁丰,廖留峰,高晓清,郭维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2)
[8]中国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特征与末次冰期平衡线下降值研究[J]. 苏珍,赵井东,郑本兴.  冰川冻土. 2014(01)
[9]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J]. 张威,刘蓓蓓.  冰川冻土. 2014(01)
[10]中国低纬度地区中更新世以来冰川发育与成因探讨[J]. 张威,李洋洋,刘蓓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06)

硕士论文
[1]螺髻山第四纪冰川地貌过程[D]. 何代文.辽宁师范大学 2015
[2]哈巴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特征及环境变化[D]. 刘鸽.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螺髻山古冰川发育与构造—气候演化的耦合关系[D]. 于洋.辽宁师范大学 2012
[4]贺兰山晚更新世冰川发育和季风演化的关系[D]. 李博.辽宁师范大学 2010
[5]青藏高原现代雪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艺霖.兰州大学 2010
[6]长白山冰川演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 闫玲.辽宁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11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111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