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低功耗宽频地震记录器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04-01 03:30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稳步提升、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满足巨大的能源需求,进行更深层次的矿产资源勘探成为地质工作的首要任务。此外,由于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每年由于地质构造不稳定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都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为了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同样需要对我国境内地下构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地震勘探方法作为地球物理探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几十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地质构造勘察等领域。其中,借助天然地震分析地下构造的方法凭借其探测深度大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天然地震由于其信号频带范围较宽的自身特性,需要使用专用的宽频地震记录器对地震信号进行收集、存储。目前,国内地震观测台站多使用价格高昂的进口设备,国产设备由于功耗较高等问题,没有得到大范围使用。本文设计了一款低功耗宽频地震记录器,从结构上分为接口板、主控板、采集板三张板卡。其中接口板主要提供地震记录器与外围设备间的有线物理接口。主控板主要功能是由主控制器进行电源管理和系统进程控制。采集板主要负责将模拟差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加以缓存。低功耗设计主要体现在电...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低功耗宽频地震记录器设计与实现


USArray计划监测站阵列图

台阵,深部探测,宽频,资源勘查


图 1.2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台阵阵列图网的核心装备就是宽频地震记录器和宽频地震摆。仪器性能的续数据处理、数据解释等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以说,掌仪器的制造技术,就意味着掌握了地震台网的命脉。意义世纪 8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深部探测,由地矿部等多家组织机探测地震反射剖面达 5 千多公里。2006 年国务院正式提出“”的构想。将深部探测提升到国家计划的高度。在 2010 年 6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发展资源勘探开发和高发展地球深部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装备自主化方面,2009 年,我国正式拉开了地球深部探测专中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国产地震勘探装备的研发。其主要目的,

地震记录,续航时间,仪器系统,型宽


图 1.3 吉林大学研制的 GRIST_BSR 型宽频地震记录器要针对原有仪器系统功耗相对较高、续航时间短的缺点,在记录器的基础上,结合使用需求,设计并制作了低功耗宽频林大学第一代宽频地震记录器相比,降低了系统功耗,减了地震拾取技术和无线设定功能。经测试,该款地震记录能都达到了设计指标。地震记录器发展及现状展及现状震记录仪器发展较早,1914 年德国勘探家 Ludger Mintrop 1 台机械式地震记录器,1919 年他取得了折射波勘探法的专eber 建立了第 1 个地震记录系统[11]。标志着地震记录装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汶川地震成因机制的探讨[J]. 蒋向明.  科学家. 2017(20)
[2]STA/LTA—AIC算法对地震P波震相拾取稳定性影响[J]. 郭铁龙,张雪梅,邹立晔.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3)
[3]地震自动识别及震相自动拾取方法研究进展[J]. 刘翰林,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3)
[4]GEOSCOPE地震台站与数据[J]. 朱淇琳.  国际地震动态. 2016(10)
[5]GEOFON地震台网布局与组网[J]. 杨大克.  国际地震动态. 2016(08)
[6]基于时窗能量比与互信息量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J]. 秦晅,宋维琪.  物探与化探. 2016(02)
[7]基于ADS1281的单通道无缆存储式地震仪的设计[J]. 赵金龙,张林行,杜赫然,林君.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01)
[8]小型Web服务器Boa的移植与验证[J]. 管华庆.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6(02)
[9]微地震事件初至拾取SLPEA算法[J]. 谭玉阳,于静,冯刚,何川.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1)
[10]一种低成本无缆地震仪采集站的研制[J]. 王肃静,卢川,游庆瑜,张妍.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4)

硕士论文
[1]宽频带地震仪采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 袁帅.吉林大学 2018
[2]单通道无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低功耗研究与实现[D]. 朱倩钰.吉林大学 2017
[3]宽频低功耗△-∑ADCs的研究[D]. 曾杰.云南大学 2016
[4]具有WiFi无线监控功能的宽频带地震记录器样机研制[D]. 吴海超.吉林大学 2013
[5]高精度ΣΔADC的测试方案研究与性能分析[D]. 宋文青.电子科技大学 2013
[6]高速全并行模数转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谢莉.湖南大学 2009
[7]12位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的设计[D]. 郑烷.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12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112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