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芦山余震震源参数及场地特征反演

发布时间:2021-04-06 23:25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是继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大陆又一次破坏性地震,主震之后余震活动频繁,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强余震记录,为确定震源参数、品质因子及台站场地反应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选取30个中小震级余震的15个强震动台站记录的179条加速度记录,选择其中一个余震作为参考事件,基于广义反演方法分离了芦山强余震记录震源、场地及传播路径影响。(1)根据反演得到的位移震源谱采用网格搜索方法确定了余震震源参数,包括地震矩、矩震级、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应力降、地震波能量、视应力,并对震源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地震矩M0与fc3成反比, M0fc3的平均值为1.73×1023dyne·cm·s-3,相应的平均应力降3.14MPa,略低于汶川地震较大余震平均等效应力降;芦山余震应力降主要分布于1.010.0MPa范围,应力降与震级及震源深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震断层面黏块与位磊交界处应力降普遍较大;地震波能量Es与地震矩M0平均比值为3.01×10-12,视应力与应力降正相关,应力降越大单位地震矩辐射的地震波能量越高;拟合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关系,...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芦山余震震源参数及场地特征反演


芦山地震宏观烈度图(温瑞智等,2013)

芦山,地震序列


3YJF 台站记录的 0.496cm/s2。余震序列中台站在震源距 6~311km 范围内,固定及流动强震动记录,最大峰值地面加速度 576.9cm/s2,震为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结果 http://data.earthquak震源参数、品质因子及台站场地反应提供了基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是我国大陆西南地区两条恰好构成一个“Y”形,庐山主余震区域恰好2 所示,在过去 100 年里沿着这两条断裂带发生带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巴颜克拉块体、川滇块体块体深部地壳熔融体向东和向东南运动的过程地块阻隔了物质的运动从而形成一系列断裂带累,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在过去的 40 年里距离过 4 次不小于 MW6.0 级地震,包括 1973 年 7.-大关地震、1989 年 6.1 级小金地震、2008 年 7

品质因子,归一化方法,尾波,面波


主 震 在 内 的 5 次 MS5.0 级 及 以 上 地 震 的 震 源 机 制 解(http://www.globalcmt.org/CMTsearch.html);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根据远震记录快速给出震源 W 震相、体波和矩心矩张量解;王卫民等均采用远场体波数据分别反演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震源机制解[18-19]。品质因子 Q( f )除在工程地震领域的重要应用,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结构特性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并且通常依据品质因子对地壳内部介质横向和纵向的敏感性进行油气勘探工作。采用地震记录确定区域品质因子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谱比法[29,94]、Atkinson 方法[34]、三维体波 Q 值成像法[95]等,Sato 和 Fehle 统计了不同方法确定的岩石圈 S 波及 P 波品质因子,如图 1-3所示[89],Boore 在双对数空间下采用三段式线性函数表示频率相关品质因子[41]。随着数字强震动记录的增多,采用强震记录反演震源参数与品质因子变得越加普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芦山MS7.0级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构造意义[J]. 陈晨,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2]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J]. 林向东,葛洪魁,徐平,Douglas Dreger,苏金蓉,王宝善,武敏捷.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3]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6.7(MS7.0)地震参数的测定[J]. 刘瑞丰,陈运泰,邹立晔,陈宏峰,梁建宏,张立文,韩雪君,任枭,孙丽.  地震学报. 2013(05)
[4]芦山7.0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其震害相关性[J]. 温瑞智,任叶飞,黄旭涛,卢滔,齐文浩.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3(04)
[5]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与余震精确定位及发震构造初探[J]. 苏金蓉,郑钰,杨建思,陈天长,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8)
[6]Site effects by generalized inversion technique using strong motion recording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J]. Ren Yefei,Wen Ruizhi,Hiroaki Yamanaka,Toshihide Kashim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13(02)
[7]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J].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程佳,谭锡斌,朱艾斓,闻学泽.  地学前缘. 2013(03)
[8]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J]. 吕坚,王晓山,苏金蓉,潘林山,李正,尹利文,曾新福,邓辉.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9]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J]. 杜方,龙锋,阮祥,易桂喜,宫悦,赵敏,张致伟,乔慧珍,汪智,吴江.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10]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 张广伟,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5)

博士论文
[1]汶川特大地震汉源震害异常研究[D]. 李平.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



本文编号:3122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122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