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4-17 23:24
  有效提高地震速度分析的效率和精度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技术抛弃了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真实地反映地层倾角信息,获得准确的均方根速度。但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椭圆展开法由于需要同时处理所有炮所有道地震数据,计算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实际生产中3D工区地震速度分析处理的需要。为此,本文针对效率和精度问题开展了研究。针对如何有效提高速度分析效率的问题,以共炮点道集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为基础,本文推导了地层倾角与椭圆展开法法向出射点的关系方程,提出了一种通过约束地层倾角从而减少展开计算量的方法,从而提高椭圆展开速度分析的效率,并给出了如下的速度分析流程:首先根据地质特点及偏移孔径确定倾角的最大值,根据关系方程求出相应法向出射点范围;其次选取速度范围,通过共炮点道集记录求取每个扫描速度相应的零炮检距剖面;再次,对常速度零炮检距剖面进行选排,并提取均方根速度谱;最后,拾取最终的均方根速度。针对如何有效提高3D实际地震资料速度分析精度的问题,本文借鉴ProMAX和Ω速度分析软件,基于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拾取的均方根速度按照90%-110%确定速度变化范围,获得同一共法向出射点面元的不同速度...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数据空间三角映射关系图(Kondrashkov,1998)

示意图,正变换,反变换,椭圆


第二章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原理行时t)得出的,而椭圆展开反变换的等时线则是由叠加数据空间信息(法向出射标0l 、自激自收旅行时0t )得出。图 2-3 分别表示了椭圆展开正变换和反变换的立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影像时,其定义域是由切变换前的信息决定的。在进展开正变换时,其定义域就是地震数据记录,即炮记录。那么,椭圆展开等时线域,可以由其物理意义及数学性质表示:q 2v为其约束条件,这里,0HlHq 等同于 lxxxxvtsrrs2220 。同理,对于椭圆展开反变换,它的定义域束条件 w 1v确定,这里tHxHwr 。

展开原理,椭圆


图 2-4 椭圆展开原理图(Kondrashkov,1998)下介质均匀时,地层速度为一个场数,图 2-4 中各反射为t。因此,每个旅行时采样点都可以对应一个图 2-4 点道集记录中的采样点按照椭圆展开公式(式 2-10)展的自激自收法向出射线投影到相应的零炮检距时间剖面,该椭圆弧表示了这个采样点处炮检对对应的所有可能的可能的反射点对应于零炮检距剖面之中的位置。在椭圆界点的 A、B 对应反射界面达到极限的情况(地层倾角:vtll222 B 点:vtlll2220 1()2222222 rsvtxxzvtx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起伏地表的层析速度反演方法研究(英文)[J]. 张凯,李振春,曾同生,秦宁,姚云霞.  Applied Geophysics. 2012(03)
[2]椭圆展开法共炮点道集速度分析方法[J]. 杜启振,胡晓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03)
[3]椭圆展开共反射点叠加方法的应用研究[J]. 周青春,刘怀山,Kondrashkov V V,李国都,林依华,高静怀.  地球物理学报. 2009(01)
[4]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加速度分析[J]. 潘宏勋,方伍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01)
[5]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纵波非双曲线时差速度分析[J]. 孙晶波,杜启振.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7(04)
[6]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纵波非双曲时差速度分析[J]. 杜启振,孙晶波,刘莲莲.  油气地球物理. 2007(02)
[7]地震速度分析方法综述[J]. 潘宏勋,方伍宝.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05)
[8]PRO——一种新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J]. 刘全艳,凌勋,周作铭,郑兵,牛志杰,贾名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05)
[9]VTI介质P波非双曲时差分析[J]. 卢明辉,唐建侯,胡彬,杨慧珠.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02)
[10]各向异性介质非双曲时差速度分析[J]. 杜启振,李辉.  油气地球物理. 2005(02)

博士论文
[1]参数展开共反射点叠加方法研究[D]. 周青春.中国海洋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角度域多波联合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 李文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
[2]椭圆展开法共炮点道集速度分析方法[D]. 胡晓婷.中国石油大学 2010
[3]椭圆展开成像方法研究[D]. 张唤兰.长安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44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144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