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地倾斜观测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6-28 23:48
  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是一种测量地壳微量倾斜和记录地球倾斜固体潮的仪器。它安装在数十米的井孔底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地表干扰,用来捕捉震前的地壳变形和扰动信息,为地震分析预报提供基础依据。它适应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也好,几乎可以在任何地形条件的基岩和覆盖层良好地工作,可以与多种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连接,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内的前兆敏感点-延寿地震台的竖直摆倾斜资料进行固体潮调和分析及原始形态判别,发现竖直摆倾斜潮汐因子震前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潮汐参数一般以趋势变化和非趋势变化异常形态出现在震前半年之内,随着幅值的递增和递减、高频信息丛集度的改变,震前2个月异常逐渐减小。延寿倾斜还捕捉到了震前倾斜扰动以及固体潮畸变等前兆信息,本文由此展开了进一步分析。延寿倾斜观测结果验证了藤井阳一郎归纳的应变积累的四个阶段特征,表明它能够记录到连续缓变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形变有效信息。综合来看,地形变资料中的映震能力是判断仪器性能及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延寿台的竖直摆受干扰也很小,倾斜与水位、气压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台站选址严格按照《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进行,并位于依舒断裂带重要...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倾斜观测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倾斜观测台(点)分布图

岩石破裂,应力-应变关系,阶段


图 1.2 岩石破裂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陈颙,1988)破裂前后,应力应变曲线基本上会分为这样五个阶段:—硬化阶段。应变增长速度随应力增加开始减慢,天然岩石在应力作用破裂岩石硬度有所增加。—线弹性阶段。—非弹性变形或弱化阶段。应变率增加,岩石出现了膨胀。C点是应力点,标示着岩石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失稳阶段。受地震应力作用后的变形,超过C点后,样品承受力下降度增加。—滑动阶段。宏观破裂已经形成,岩石的应力状态展现低值或自然状态的扰动就能够激发断裂面的滑动。.2 与地震有关的地形变发展的阶段性

数量标准,形变阶段,准线性,阶段性特征


肖尔茨(Scholz,H.)、藤井阳一郎(Fujii,y.)、梅谢里柯夫(Mesherikov,J.A.)等人,总结出了四个地形变阶段性特征:长期形变、震前快速形变、震时突变及震后调整(图1.3)。几十年来发生的一些大震,基本都支持这一观点。由于个地震所处的构造部位、各地区的介质条件等不同,震前的形变速率、梯度等具体数值相差很大,因此很难提出一个统一的数量标准,所以地区性的经验性总结很重要。其中,长期形变阶段被认为是应变的逐渐积累过程,特点是速率比较缓慢、稳定,具有准线性变化形态(α 阶段);震前的快速形变(β 阶段),特点主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九江台地倾斜资料观测组合法地震异常的讨论[J]. 罗桂生,李雨泽,赵爱平,曾庆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04)
[2]竖直摆钻孔倾斜仪在荥阳山洞浅井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李海峰,赵祖虎,耿淑芬,黄灿,芦永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36)
[3]高台CZB-2A型垂直摆倾斜观测资料分析[J]. 刘鸿斌,尹亮,邹小波,李东生,王必显,刘淑娟,高曙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Z1)
[4]哈尔滨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观测异常特征初探[J]. 段莉莉,胡滨生,吴海波,李昆,孟令蕾.  山西地震. 2012(04)
[5]新城水库对延寿倾斜观测的影响评价[J]. 孙强,李继业,李希文,吴海波,王强.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01)
[6]CZB-2型竖直摆钻孔倾斜仪用于地震预报的检测能力分析——以淮南台为例[J]. 韩育平,杨勋普.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0(01)
[7]黑龙江省延寿地震台竖直摆倾斜仪潮汐短临变化特征[J]. 李继业,胡滨生,曲永斌,石伟,李国庆.  地震地质. 2007(03)
[8]乾安-前郭5.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分析[J]. 盘晓东,王军亮,孙旭丽,卢燕红,张晨侠,康建红.  东北地震研究. 2007(01)
[9]兰州台FSQ自记水管倾斜仪与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的对比分析[J]. 余飞龙,龙艳,梅东林.  高原地震. 2006(02)
[10]甘肃岷县MS5.2地震前后兰州台前兆资料异常变化研究[J]. 姜振海,曾文浩,张立光,史继平,史小平.  西北地震学报. 2005(S1)

博士论文
[1]地壳变形的突变性与地震短期预报[D]. 牛安福.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0



本文编号:3255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55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