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数据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21-07-14 06:42
  观测认识地壳表面形变规律是研究、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断裂活动等)必不可缺的科学依据,也为建立地球动力学模型和各圈层相互作用模型,提供了定量的佐证与约束参数。倾斜仪是一种至今仍广泛用于地壳形变学科研究的地形变基本仪器,能精确反应地倾斜量的细微变化,由于地倾斜固体潮日变化幅度约为0.05〞,因此对倾斜仪的仪器精度要求非常高,这就使得在使用前,必须实现倾斜仪关键参数的精确检测。传统检测方法是利用电标定对仪器进行检测,不能完全模拟倾斜仪真实的运行环境,因此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的整机测量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便是基于此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编写了该方法配套的数据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倾斜仪关键参数检测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本论文首先对倾斜仪关键参数检测的技术背景和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且针对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数据处理系统实现所需要用到的技术以及理论作了简单的介绍。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包括功能需求分析、模块功能设计等部分。然后结合目标信号特点,设计和实现了数据处理系统中的信号预处理与关键参数计算这两个核心模块,其中信号预处...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数据处理系统


摆式倾斜仪测量原理

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检测方法,关键参数


韩冰之: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数据处理系统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仪关键参数检测,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但由于无法完全模拟倾斜仪真实的运行环境,存在诸多年来逐渐被提出的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法[7],如图 1.2 可控倾斜平台上面,通过外部驱动平台发生倾斜,通过测出进而得到相关关键参数指标,因其能够最大程度模拟倾效果显著。[8]

示意图,摆式倾斜仪,检测平台,数据处理系统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的倾斜仪关键性能关键参数分析与计算部分,采用 MATLAB 2相关软件的编写,藉由其强大的科学计算能力与延展性极佳成对激光干涉仪和待测倾斜仪输出的不同格式数据的读取、参数计算,并给出相关结果评估,将结果以图表形式直观实持测试结果的本地存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雷尼绍XL-80激光干涉仪的对光[J]. 崔剑平,王培林.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5(04)
[2]《嵌入式GUI应用程序开发》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 许豪,胡吉兴.  科技与创新. 2014(21)
[3]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函数去噪方法[J]. 赵银善,吐尔洪江·阿布都克力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3(22)
[4]姑咱地震台VS型垂直摆倾斜数字仪观测资料分析[J]. 李学川,刘仕锦,阳光.  四川地震. 2013(01)
[5]摆式倾斜仪传递函数的识别与仿真研究[J]. 蔡骞,周云耀,吕永清,吴涛,刘川.  测绘地理信息. 2013(01)
[6]高频形变仪器采样率的研究与仿真实验[J]. 周云耀,吕永清,蔡骞,吴涛,刘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2(06)
[7]用激光干涉仪进行形变仪器灵敏度的测试[J]. 周云耀,吴涛,温兴卫,杨江,马武刚,赵凤花,李正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S2)
[8]小波阈值函数算法的实现及比较[J]. 张翠芳.  信息技术. 2009(01)
[9]甚宽频带地震计二阶传递函数的精确测定方法研究[J]. 周云耀,吴涛,王墩.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8(07)
[10]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法去噪在工程中的应用[J]. 秦世茂,夏小裕,阴焕荣.  山西建筑. 2008(18)

博士论文
[1]盲源分离理论及其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D]. 高颖.吉林大学 2008
[2]压电陶瓷驱动的微位移工作台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D]. 纪华伟.浙江大学 2006
[3]超宽频带与甚宽频带地震计精确标定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周云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硕士论文
[1]伸缩仪和水管仪测试与实验研究[D]. 蔡骞.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3
[2]基于二阶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研究[D]. 刘瑜.天津大学 2012
[3]基于神经网络的一类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D]. 厉兆慧.东华理工大学 2012
[4]基于尺度噪声能量估计的自适应语音去噪算法及其软件实现[D]. 谢巍盛.上海交通大学 2012
[5]基于激光测距物体形貌检测系统研究[D]. 夏梦.武汉理工大学 2010
[6]复杂间歇过程模型智能辨识方法研究[D]. 张新征.郑州大学 2004
[7]带观测噪声系统参数估计新方法和新算法[D]. 杜洪越.黑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83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83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d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