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长江三角洲地区低能见度事件的气象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6 07:17
【摘要】:本文运用怀俄明大学探空资料、MICAPS高空卫星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国家环保部提供的空气质量数据、MERRA卫星数据以及NCEP/NCAR6小时一次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以霾为主的过程、一次以雾为主的过程、以及一次雾霾混合为主的过程进行分析。对2013年1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霾为主的低能见度事件从气象要素特征、后向轨迹及排放源、逆温、涡度和散度、天气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边界层高度低、高湿、小风是导致本次低能见度事件的重要原因,持续逆温以及低层辐散、高层辐合的高低空配置,为低能见度过程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表明:由气象因子回归得到的拟合值可以解释3/5观测到的能见度的变化。与热力因子相比,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对于2013年12月2日~9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雾为主的低能见度事件,气象要素特征和2013年1月的低能见度过程类似。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表明:由气象因子回归得到的拟合值可以解释2/3观测到的能见度的变化。与热力因子相比,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天气形势演变表明:均压场为主以及西北转东南气流控制为该区带来丰富水汽从而有利于雾的维持。对于2014年2月20日-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雾霾混合引起的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三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图文】:

等级图,时间变化,能见度,湿度


116-E邋117?E逦118*E邋119*E逦120邋巧邋12t邋巧邋122邋巧邋123*E逦116*E邋117*6邋118-巨邋119*E邋120邋叩邋12t*E邋122*E邋1邋巧巧逡逑图3N2013年1月6日?17日每日14时的长江王角洲地区能见度惟块/k印)、相对逡逑湿度(实线)的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逡逑依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霜的观测和预报等级》bw(QX/T101-2009)逡逑

能见度,时间演变,区域平均,界层


逑日到能见度升高的17日,分析此期间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时间演变(如逡逑图3.1所示)。分析发现,此次低能见度过程中长江王角洲地区的相对湿逡逑度基本在80%W下,大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10km,即主要受到桯的影响。逡逑3.2区域内能见度、边界层商度、相对湿度、风速的时间变化逡逑2013年1月,长江=角洲地区发生了一次低能见度事件,本次事件逡逑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严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研逡逑究人员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从AQI、能见度和边界层高度演变特征、后逡逑向轨迹、排放源、逆温、锅度和散度,天气形势几方面对该过程进行分逡逑析。在进行W上分析前,先来了解区域平均能见度、边界层高度、相对逡逑湿度和风速的时间演变情况。逡逑童逡逑至涅。_1邋_I ̄ ̄I—I—I—I一I—广I一口_I_I_I_I_I—I_I_r ̄i—I—I—1 ̄!—I_n_n逡逑^逦14003逦八逡逑运逦1000邋H逦/、逡逑JH^A邋/S?A邋■邋A—vN—y\J逡逑Bfe邋交邋0邋1邋I邋I邋I'邋1—r ̄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邋I逡逑2邋巧邋12邋T逡逑,S:逦/\逡逑运邋2邋-逦逦'"逦j邋,邋_邋—邋j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兑;;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关系[J];广东气象;2009年02期

2 张剑;刘红年;唐丽娟;朱焱;周志恩;蒋维楣;;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3 王宏;林长城;隋平;陈彬彬;;福州天气形势分型与大气污染物相关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4 王佳;韩见弘;黄蕊;;浅析灰霾的形成及危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7期

5 李丽平;任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资料服务中心资料通讯[J];大气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涂静;张苏平;程相坤;杨万裕;杨育强;;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孙家仁;许振成;刘煜;彭晓春;陈来国;李海燕;陶俊;林泽健;;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6期

8 夏冬;吴志权;莫伟强;谭浩波;;一次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造成的珠三角地区连续灰霾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2013年06期

9 童尧青;银燕;钱凌;安俊琳;;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5期

10 朱彬;苏继锋;韩志伟;尹聪;王体健;;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616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16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