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热力作用的可能联系

发布时间:2020-04-09 23:53
【摘要】:高原低涡是造成高原与邻近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识别方法对高原低涡进行筛选,并部分年份与年鉴做对比分析,建立了高原低涡数据集。结果表明:客观识别低涡与年鉴低涡的平均吻合率是66.2%;频数和中心位势高度等方面与年鉴低涡呈显著相关。因此,基于ERA-Interim资料建立的客观识别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多年来高原低涡的全年频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56.3个,以准10年周期最为明显,1986年为突变年,5-8月个数最多。春夏季低涡频数呈增加趋势,秋冬减少;各季节日变化均是夜间生成个数多于白天(20时最多,08时最少)。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呈正态分布;持续时间呈指数减少趋势;频数、中心位势高度和持续时间均呈夏强冬弱。33°-36°N,80°-90°E是低涡出现的高频区域,轴线在35°N一带,那曲地区西部和阿里地区北部是低涡高频中心。高原低涡的源地分布。从季节划分,除秋季外各季节高原低涡源地均是中部涡最多,西部涡稍次,东部涡最少;从移动类型划分,东移型涡和准静止涡型涡的生成源地主要位于中西部,而西移型低涡生成于西部的很少;同时从季节和移动路径划分,各季节均是东移型低涡最多,准静止型涡次之,西移型低涡最少,甚至冬季几乎没有西移型低涡发生。地面热源的时间分布特征。1979-2016年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年平均和各季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秋冬强于春夏。地面感热全年和春夏具有3-5年周期,秋季具有2-3年周期。潜热除春季外,均呈增大趋势;除秋季外,其他季节具有准5年周期。地面热源的空间分布。除冬季外,高原地面感热呈西部大于东部,北部大于南部;潜热的空间分布与感热相反,东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地面热源与低涡生成频数的空间相关。在高原主体低涡生成频数与同期地面感热呈正相关,南部呈弱负相关。除西移涡外,其他涡在高原北部边缘与感热显著相关。全部涡、东移型涡、准静止型涡均与地面潜热呈在整个高原上呈显著正相关,西移型涡仅在高原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地面热源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夏半年地面热源偏强,潜热做主要贡献,高原低涡生成较多;冬半年地面热源偏弱,感热做主要贡献,低涡个数较少。
【图文】:

年鉴,频数,吻合率


54 16 55.2 577.7 44 23 69.7 576.7 65 23 56.1 574.5 56 31 66.0 574.2 62 28 66.7 574.9 62 27 56.3 571.1 66 36 76.6 572.9 59 35 61.4 571.5 60 27 73.0 578.1 64 37 74.0 576.3 67 39 70.9 571.8 57 32 52.5 574.9 44 26 65.0 576.3 57.7 27.8 66.2 574.9

频数图,年鉴,频数


客观识别(个)年鉴年均(个)客观识别年均(个)年鉴高度(dagpm)客6 0.6 0.4 559.9 10 0.5 0.6 559.7 33 2.4 1.9 566.3 77 5.1 4.5 571.4 140 6.1 8.2 574.7 189 8.0 11.1 578.0 187 8.0 11.0 581.9 204 5.9 12.0 582.6 84 2.9 4.9 581.8 40 1.5 2.4 576.4 9 0.5 0.5 574.1 2 0.7 0.1 564.3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433;P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静雅;李国平;郝丽萍;;高原涡与西南涡相互作用引发四川暴雨的位涡诊断[J];高原气象;2015年06期

2 董元昌;李国平;;大气能量学揭示的高原低涡个例结构及降水特征[J];大气科学;2015年06期

3 林志强;;1979—2013年ERA-Interim资料的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15年05期

4 刘刚;廉毅;颜鹏程;曾宇星;杨旭;曹玲;;5~8月东北冷涡客观识别分类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5年08期

5 林志强;;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方法及其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2015年03期

6 李国平;赵福虎;黄楚惠;牛金龙;;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J];大气科学;2014年04期

7 林志强;德庆;文胜军;王兴;;西藏高原汛期大到暴雨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J];暴雨灾害;2014年01期

8 赵福虎;李国平;黄楚惠;刘晓冉;;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J];热带气象学报;2014年01期

9 王学佳;杨梅学;万国宁;;近6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感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高原气象;2013年06期

10 林志强;周振波;假拉;;高原低涡客观识别方法及其初步应用[J];高原气象;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2621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21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