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2011年6月江淮暴雨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3:30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研究了2007年-2013年初夏(6月和7月)的大气环流形势和降水分布,发现与西南涡有关的降水占总降水的52.7%,另外其强降水(50mm/6h)的台站数占总强降水台站数的53.1%。随后重点分析了2011年6月5次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发现,这5次过程都发生在西南涡、梅雨锋、西南低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的天气背景下,具有充足的水汽、不稳定能量和大尺度抬升条件。同时这5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都表现为和西南低空急流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即:凌晨至上午(02-08时)增强,下午14时减弱。对低空急流的垂直结构特点分析发现,降水发展初期,西南低空急流水平风速的垂直廓线在800-850hPa附近出现峰值,有显著的垂直切变,随着降水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中高层的低槽加深以及副高的西伸北抬,急流上方中高层风速显著增强。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主要是由非地转风的日变化特征造成的。对第四次降水过程的地面中尺度分析发现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对于对流持续被触发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冷池本身对于对流持续被触发的机制可能是强迫来自南侧的暖湿气团经过冷池边界时沿着冷池的坡面抬升,进而促使对流发生发展。利用WRF模式对第四次降水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在控制性试验成功再现了观测到的地面降水和天气系统特征、以及降水和低空急流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做了三个敏感性试验: (1)将太阳加热向后推迟了12h的敏感性试验; (2)去除地形的敏感性试验;(3)关掉潜热加热和冷却的敏感性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降水和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主要是太阳加热作用的昼夜变化引起的;(2)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主要是由于白天边界层混合造成非地转风,夜间科氏力作用于非地转风的惯性振荡所引起的;(3)地形可以通过增强摩擦来减弱低涡和LLJ,减弱地面降水,并对降水的日变化有一定的贡献; (4)潜热加热和冷却能大大增强地面降水,且对于低涡的维持、发展和移动是必须的,另外它还能增强低空急流,并通过加强低涡和促进低涡东移而影响低空急流的移动;(5)在去除地形的敏感性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二维傅里叶变换对风场和相对涡度场进行了尺度分离发现风场主要表现在L200km的尺度上,而相对涡度在L200km和50kmL200km尺度上都有很明显的表现;表明第四次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特征是西南季风,而中尺度特征是西南急流轴上的涡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P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赛瀚;苗峻峰;;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12年05期

2 赛瀚;苗峻峰;;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6期

3 章晗;黄健;赵玉梅;;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低空急流进行自动识别[J];科技视界;2013年02期

4 ;华南低空急流与4—6月广西暴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1期

5 李兴生,叶卓佳,刘林勤;夜间低空急流的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1981年03期

6 李建辉;华南初夏的超低空急流及其对暴雨的影响[J];气象学报;1982年03期

7 杨大升;大尺度低空急流动力学的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4期

8 赵树海;飞机起落中可能遇到的超低空急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9 刘鸿波;何明洋;王斌;张庆红;;低空急流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学报;2014年02期

10 宫德吉,李彰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J];气象;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津;郭金兰;;台风“麦莎”没有给北京带来暴雨的原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李津;郭金兰;;台风“麦莎”没有给北京带来暴雨的原因分析[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华悦;葛觐铭;付强;黄建平;;塔克拉玛干低空急流特征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4年

4 张柽柽;胡明宝;赵景志;邓少格;;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一次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京英;漆梁波;王庆华;;用天气雷达资料分析暴雨与高低空急流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淑媛;郑永光;陶祖钰;;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低空急流的脉动与暴雨关系[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金巍;曲岩;姚秀萍;;一次大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演变与强降水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刘爱鸣;刘铭;林毅;;低空急流对0212号台风“北冕”后部暴雨影响的分析和数值试验[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秀玲;郑秉浩;;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一次全区暴雨中的特征[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10 崔宜少;李建华;秦俊岭;;远距离台风引发山东半岛暴雨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伟 通讯员 曾万红 周浩;将“五个确保”贯穿防汛抗旱全过程[N];益阳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东阡;中国东南部地区西南低空急流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蕾;中国西南低层大风与西南风低空急流活动的气候学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赛瀚;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时空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刘华悦;塔克拉玛干低空急流特征及其对沙尘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4 周静;2011年6月江淮暴雨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张文龙;中国西南低层大风与西南风低空急流活动的统计分析及惯性稳定性作用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6 罗建英;梅雨锋急流暴雨日变化的地理原因研究及地形对低空急流日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7 杨婷娅;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处理及对低空急流的识别[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金宏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低空急流自动识别方法的探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李梦婕;新疆降水分布与中小尺度降水动力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0 李艳杰;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230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230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a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