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物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2 23:52
【摘要】:植物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佳指示器之一,了解其变化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平均气温、降水量等气象数据以及GIMMS(NDVI)和SPOT-VGT遥感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气候及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1971~2012年间,青藏高原年、季节、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温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增温幅度空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中、东部和东北部高,东南部低的态势。除春季外,研究区增温幅度总体呈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且该趋势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内尤为明显,但在不同海拔梯度内存在显著差异。在生物界限温度方面,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0℃、≥5℃、≥10℃界限温度的始日显著提前、终日显著推迟、持续日数显著延长以及有效积温显著增加,并且该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海拔依赖性。(2)1971~2012年间,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青藏高原的中部偏南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发呈现下降趋势,湿润度指数呈现增加趋势。综合平均气温和干湿度的年际变化,发现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趋向于暖湿化。(3)从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期的多年均值来看,返青期(SGS)、枯黄期(EGS)、生长季(LGS)分别由东南向西北推迟、提前和缩短。在总体变化趋势方面,1982-2012年间,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SGS)经历显著提前和无显著变化两个时期;枯黄期(EGS)整体上表现为无显著的变化趋势;生长季(LGS)表现为延长、迅速缩短、再延长的变化格局。在空间分别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物候期变化趋势呈现东西反向的特征。其中,东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返青期(SGS)呈现提前趋势和生长季长度(LGS)呈现延长趋势,而西南部和西北部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4)在海拔依赖性方面,大部分生态区的植被物候表现出明显的海拔依赖性。个别生态区在海拔3500m左右的地区出现明显的转折。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枯黄期和生长季长度随海拔上升而推迟的速率随纬度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在整个研究区及各个生态分区内,高寒植被返青期的提前趋势和生长季的延长趋势均呈现随海拔增加而减弱的态势;枯黄期与海拔的关系在各个分区内差异明显。(5)在物种和站点水平上,返青期随季前平均气温上升而不显著提前,但与季前降水量的关系比较复杂;枯黄期随季前平均气温上升而不显著推迟,与季前降水量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返青期在半干旱区主要呈现推迟趋势,在半湿润和湿润区呈现提前趋势。枯黄期在半湿润和湿润区呈缓慢推迟趋势;而在半干旱区,随湿润程度增加,推迟幅度逐渐下降。
【图文】:

返青期,像元,变化趋势,青藏高原


硕士学位论文4.3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物候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4.3.1 高寒植被返青期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基于GIMMS(NDVI)数据提取的 1982~1998年高原高寒植被的返青期(SGS)大部分区域为提前趋势,占整个研究区 79.75%,其中通过 p=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像元占总像元的 13.35%,以东南部最为明显,部分地区提前幅度为-1.2day/a;而 1982~2006 年近 2/3 的像元呈现推迟趋势,通过 p=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像元占总像元的 25.86%,以西北部地区最为明显。基于 SPOT-VGT(NDVI)数据提取的 1999~2012 年的返青期(SGS)中,56.52%的像元呈现提前趋势,其中通过 p=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像元占总像元的 15.10%,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返青期(SGS)呈现提前趋势,而西南部和西北部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

空间分布图,枯黄期,青藏高原,植被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物候的影响4.3.2 高寒植被枯黄期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基于GIMMS(NDVI)数据提取的1982~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的枯黄期(EGS)中,73.58%的像元呈现提前趋势,其中通过 p=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像元占总像元的 14.60%,以西部最为明显。基于 SPOT-VGT(NDVI)数据提取的 1999~2012年的枯黄期(EGS)中,,58.20%的像元呈现微弱推后趋势,其中通过 p=0.05 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像元占总像元的 8.03%,且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8;P4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捷,马柱国;Palmer干旱指数、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距平的比较[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2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3 张厚tD,张翼;中国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地理学报;1994年01期

4 尹云鹤;吴绍洪;赵东升;郑度;潘韬;;1981-201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实际蒸散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2年11期

5 姚永慧;张百平;;基于MODIS数据的青藏高原气温与增温效应估算[J];地理学报;2013年01期

6 周秀骥;赵平;陈军明;陈隆勋;李维亮;;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1期

7 郑景云;卞娟娟;葛全胜;郝志新;尹云鹤;廖要明;;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J];科学通报;2013年30期

8 Guoxiong Wu;Anmin Duan;Yimin Liu;Jiangyu Mao;Rongcai Ren;Qing Bao;Bian He;Boqi Liu;Wenting Hu;;Tibetan Plateau climate dynamics: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outlook[J];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5年01期

9 余予;李俊;任芝花;张志富;;标准序列法在日平均气温缺测数据插补中的应用[J];气象;2012年09期

10 刘志红;Ti m R.McVicar;Tom G.Van Nie;杨勤科;李锐;穆兴民;;基于ANUSPLIN的时间序列气象要素空间插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本文编号:2625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25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