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发布时间:2020-04-20 13:03
【摘要】:利用Hadley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有较强的区域性。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海冰融冰量的平均值变大且方差增大,格陵兰岛以东洋面海冰融冰量的量值和变率均在减弱。对3个不同气候时段内北极海冰融冰量进行EOF分解,前两个模态均在3个气候时段发生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东西伯利亚海海冰融冰量的增加与EOF第一模态年代际变化相关,而EOF第二模态则明显造成了波弗特海海冰的年代际消融。并且,与之相应的大气环流也出现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它们与AO/NAO的年际关系也存在年代际转折,融冰量第二模态与AO的年际关系更为紧密,1960—1990年第二模态与AO的相关系数仅为0.186,而1980—2010年相关系数已升高至0.367。整个北冰洋的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也出现了年代际增强,尤其是东西伯利亚地区海冰融冰量与AO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增强,1980—2010年两者相关达到了0.4以上。而波弗特海融冰量与AO相关系数变化较大,1960—1990年其的相关系数高达-0.488,1980年后却减少至0.161。然而AO却未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造成北极海冰融冰量及其与大气变量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是波弗特高压,其年代际减弱使得极区向东西伯利亚海和波弗特海的海冰输送减弱,导致这两个区域海冰减少,使得AO与北极海冰的年际关系发生了年代际转折。
【图文】:

融冰,气候时,气候平均值,北极海冰


tingamount(red)inArcticregion(60—90°N)(units:%)是否一致?是否具有区域性特征?北极海冰融冰量的逐年变化,可见海冰融冰量的线性增加导致了北极海冰的逐年减少,它与北极海冰年平均变化的相关极高,达到了-0.89,即使去除了线性趋势两者的相关也高达-0.48,通过了99%置信度检验。这也再次说明了融冰量对北极海冰的显著影响,并且融冰量的物理意义清晰,,因此本文接下来的分析均以融冰量表征北极海冰的变化。并且所有的数据均已去除线性趋势,以去除全球变暖的影响。图2融冰量在3个气候时段的气候平均值(单位:%):(a)1960—1990年;(b)1970—2000年;(c)1980—2010年;(d)图c与图a的差Fig.2Climatologicalmeanvaluesofice-meltingamountduringthethreeclimaticperiods(units:%):(a)1960—1990;(b)1970—2000;(c)1980—2010;(d)differencesbetween(c)and(a)以30a为一个气候周期长度,图2和3分别给出了1960—1990年、1970—2000年和1980—2010年3个不同气候时段内北极海冰融冰量SIM的气候平均值和方差。可见,海冰融冰量的大值区均位于北冰洋的季节冰区域,融冰量达到80%以上的区域有巴伦支海、喀拉海、东西伯利亚海及波弗特海,这些区域同样也是融冰量年际变化大值区(图3)。格林兰岛西侧的巴芬湾气候平均融冰量可高达80%以上,但它的方差非常小(图3),格林兰岛以东海域融冰量的气候平均值介于20%~60%,但它年际变化剧烈,方差高达12%以上,为北极海冰年际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对比3个气候时段,可以清晰的?

气候时,融冰,方差,单位


2018年5月第41卷第3期图3融冰量在3个气候时段的方差(单位:%):(a)1960—1990年;(b)1970—2000年;(c)1980—2010年;(d)图c与图a的差Fig.3Variancesofice-meltingamountduringthethreeclimaticperiods(units:%):(a)1960—1990;(b)1970—2000;(c)1980—2010;(d)differencesbetween(c)and(a)分别对1960—1990年、1970—2000年和1980—2010年3个不同气候时段内北极海冰融冰量进行EOF分解,图4和图5分别给出了前两个模图4北极地区(66~90°N)融冰量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型(a、b、c;阴影表示通过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红色为正值且最外圈数值为0.02,蓝色为负值且最外圈数值为-0.02),及其时间系数(d;黑、蓝、红线分别为1960—1990、1970—2000和1980—2010年):(a)1960—1990年(解释方差为17.3%);(b)1970—2000年(解释方差为15.5%);(c)1980—2010年(解释方差为16.4%)Fig.4(a,b,c)Spatialpatterns(Shadedareaspasssignificancetestat90%confidencelevel.Contourswithred(blue)shadingsarepositive(negative)andvaluesofoutermostringare0.02(-0.02)),and(d)timecoefficients(Black,blueandredlinesarefrom1960to1990,1970to2000,and1980to2010,respectively)ofthefirstEOFmodeofice-meltingamountinArcticregion(66—90°N):(a)1960—1990(Theexplainedvarianceis17.3%);(b)1970—2000(Theexplainedvariancei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根;;北极海冰面积1966—1974年间的变化[J];气象科技资料;1977年S1期

2 方之芳;北极海冰的基本特征[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武朝德,彭公炳;北极海冰变化同我国气温相联系的若干统计学分析[J];冰川冻土;1993年04期

4 方之芳,张丽,程彦杰;北极海冰的气候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的突变[J];干旱气象;2005年03期

5 方茸;杨修群;;中国夏季高温与北极海冰的联系特征[J];气象;2009年03期

6 高清清;孙照渤;倪东鸿;;冬季北极海冰与中国同期气温的关系[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4期

7 方之芳;一月北极海冰对六月亚洲-西太平洋环流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

8 王小兰,彭公炳,范钟秀,周恩济;长江上、中游汛期水情与北极海冰面积的关系[J];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9 李忠东;;2030年夏季北冰洋将无冰?[J];科技潮;2011年09期

10 ;科技要闻[J];科技导报;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元;李清泉;王兰宁;;侧边界融化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数值模拟[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3热带海洋气象[C];2013年

2 武丰民;何金海;;北极海冰减少与欧亚大陆冬季低温的关系[A];S11 副热带季风研究及预报预测业务应用[C];2012年

3 顾薇;李崇银;杨辉;;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4 纪忠萍;熊亚丽;谷德军;谢炯光;;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500hPa环流和海温场的相关[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周连童;黄荣辉;;我国春季气候年代际变化与夏季气候变化的差异[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刘海涛;;北京近160年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霞;梁建茵;;南海夏季风强度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姚圣贤;;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金海;朱志伟;TimLi;;中国南方降水春夏季节反相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8副热带气象发展及生态环境影响[C];2013年

10 苏明峰;;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气候冷暖与干湿配置的年代际变化[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冉冉;北极海冰融化 极地动物濒危[N];工人日报;2010年

2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郑菲;北极海冰快速减少或为诱因[N];中国气象报;2012年

3 记者 高琳;北极海冰偏少欧亚冷冬频现[N];中国气象报;2012年

4 潘希;北极海冰融化加剧是今年寒冬主因?[N];中国矿业报;2013年

5 记者 余晓葵;20年后北极夏季将不再有冰[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林晖;北极海冰异常偏少,致我冬春灾害频发?[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今年将是有史以来最暖年份之一[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 翟盘茂;在区域尺度上认识年代际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本社记者 刘恺 魏大方 杨骏;高温“烤出”北半球社会和环境灾难[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吴宇桢;新岛屿诞生海象大逃亡[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涛;中部型El Ni?o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武丰民;北极海冰消融对秋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崔红艳;北极海冰变化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魏立新;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辛晓歌;近四十年中国东部春末气候年代际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杨若文;全球低频遥相关年代际变化规律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曾刚;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简茂球;大气热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中山大学;2004年

9 谢永坤;气温和降水对增暖响应的观测和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10 王宏;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主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业佳;北极海冰及其与气象要素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2 焦洋;北极海冰异常影响青藏高原极端低温的环流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周晓;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大气优势模态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孙鸣婧;西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淮夏季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顾伯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温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及模式预测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赵思遥;21世纪以来东亚盛夏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张若楠;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周晓霞;中国冬温夏雨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浅层海洋热异常的相关联系[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9 于群;全球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徐珍;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中国降水和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34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34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