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微气象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12:40
【摘要】:利用2005—2014年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及周边14个气象台站沙尘暴资料,根据塔中发生沙尘暴时周边台站响应数和范围,划分出影响塔中的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从持续时间、能见度、类型、时间变化等对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强度特征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08年7月—2014年12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实验站80m观测铁塔近地层观测系统资料,分析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来临前和持续中地面风速、气压、温度特征值变化,同时分析2014年间典型的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过程地面气象要素变化和近地层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廓线特征,研究表明:(1)10a塔中发生沙尘暴170d比沙漠南北缘14站平均值高,比肖塘少,其中区域性沙尘暴80d,局地性沙尘暴90d;区域性沙尘暴不论是持续时间还是能见度总体上比局地性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能见度低;区域性沙尘暴可按盛行风向分为5类,但各类沙尘暴在区域性沙尘暴中表现出季节分布不均;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10a波动增长,区域性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局地性沙尘暴多发生在夏季,区域性沙尘暴年际和年内变差系数都小于局地性沙尘暴,一日中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白天发生频率大于夜晚,局地性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午后,区域性沙尘暴各个时间段均可发生。(2)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来临前存在低风速状态,而局地性沙尘暴比区域性沙尘暴更明显,极小风速分别在0-2m/s和0-4m/s,局地性沙尘暴即将爆发时比区域性沙尘暴风速强劲,平均风速分别在≥8m/s和≥6m/s,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持续阶段风速强劲,波动较小,平均风速和极值差分别都在8-12m/s和0-5m/s;局地性沙尘暴来临前温度比区域性沙尘暴高,平均温度分别在≤40℃和≤30℃,区域性即将爆发时比局地性沙尘暴降温明显,降温幅度分别在0-20℃和0-10℃,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持续阶段温度继续降低,降温幅度在0-10℃;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来临前气压较高,存在降压现象,局地性沙尘暴比区域性沙尘暴降压明显,降压幅度分别在3-7hpa和0-5hpa,而持续阶段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气压升高,且区域性沙尘暴比局地性沙尘暴增压幅度大,增压幅度分别在3-7hpa和1-3hpa。(3)3次区域性沙尘暴过程风速廓线变化基本相似,都在沙尘暴持续阶段风速增加最快,且在80m处风速达最大。但有无天气现象对各个梯度层风速廓线影响较大,在沙尘暴结束后风速廓线比沙尘暴来临前倾斜率更大。区域性沙尘暴在来临前温度廓线没有局地性沙尘暴变化迅速,且逆温层厚,局地性沙尘暴温度大,但逆温微弱;在沙尘暴持续阶段区域性沙尘暴逆温消失,温度随高度减小,且比局地性沙尘暴梯度变化迅速。区域性沙尘暴在各阶段相对湿度均大于局地性沙尘暴,在塔顶80m以上最大;在持续阶段,区域性沙尘暴相对湿度从高到低缓慢增加,且变化幅度大于局地性沙尘暴,局地性沙尘暴在沙尘暴结束后湿度廓线基本垂直,梯度变化微小。
【图文】:

气温分布,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位置图


图 2-1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站位置图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处 77°3 E 、 37 ° .25 ~ 41 ° .42 N 间,,东西长约 1130.123 km ,南1km,面积 33.76 多万 km2,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面积仅次于阿沙漠(56 104km2)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仑山两大山系包围的封闭型内陆盆地,盆地西面为天山支脉托木尔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位于南缘,东面接罗布泊洼地,北面紧邻天山中泊为塔里木盆地唯一出口,其余三面高山的海拔高度均在 4000m 以拉玛干沙漠也是我国沙丘类型最复杂的沙漠,有纵向沙丘,如沙垄月型等,面积占中国沙漠总面积的 47.53%,流动沙丘占 85.17%,,南部海拔一般在 1300~1400 m,北部一般为 1000~1200 m,西1300 m,东部一般为 850~1200 m。沙漠气温分布呈南高北低,年平,边缘气温略低于沙漠腹地,冬季 1 月份沙漠冷中心在塔里木河中

示意图,铁塔,探测系统,梯度


图 2-2 80 米观测铁塔梯度探测系统仪器示意图次上探测的基本要素为:水平风向、风速、温度和相感器都采用了防辐射和通风措施。另外,在铁塔的 8 m 9.5 m)安装有一套三维超声风速仪和 CO2/H2O 分析仪。处理盆地沙尘暴高发区域和系统性天气入侵盆地的主要路径 15 个周边台站和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采用 2005-201经过计算机信息化后的地面观测气表-1 资料)文件,从生时的年、月、日数据,建立塔里木盆地 15 站沙尘暴出尘暴过程界定的基本数据,根据塔中沙尘暴发生时周边范围,划分区域性沙尘暴和局地性沙尘暴[60]。具体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5.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向杰,杜继稳,袁君健,鲁渊平,王小宁;陕西沙尘暴时空分布、成因及防御对策分析[J];甘肃气象;2001年02期

2 范一大,史培军,王秀山,潘耀忠;中国北方典型沙尘暴的遥感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3 周建秀,杨海,李艺雯,陶格日勒;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统计分析和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杨青,何清;日本在沙尘暴方面的研究进展[J];新疆气象;2002年03期

5 陈洪武,王旭,马禹;新疆沙尘暴气候背景场的分析[J];气象;2003年06期

6 潘耀忠 ,范一大 ,史培军 ,顾晓鹤;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1期

7 任国玉;关于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几点思考[J];科技导报;2003年09期

8 杨俊平;从美国西部大平原黑风暴的控制途径论中国北方沙尘暴的预防对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9 张克存,屈建军,马中华;近50a来民勤沙尘暴的环境特征[J];中国沙漠;2004年03期

10 郭铌,张杰,韩涛,郭慧;西北特殊地形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探讨[J];中国沙漠;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贺玲;田晓飞;;华北中部沙尘暴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李万元;董治宝;吕世华;;近半个世纪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和变化趋势研究回顾[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3 钱正安;蔡英;刘景涛;李栋梁;柳中明;宋敏红;;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和问题[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达布希拉图;赵春生;;气候动力因子对内蒙古沙尘暴频率的影响[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洪利;牛涛;侯青;王亚强;杨元琴;周春红;张小曳;;2006年春季东北亚地区沙尘暴过程的统计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侯青;;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气候趋势预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刘洪利;侯青;牛涛;;近8年东北亚沙尘暴过程统计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丁荣;张德玉;梁俊宁;周瑛兰;;甘肃张掖近45年来大风沙尘暴气候分析及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杨威;季维春;晏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影响吉林省沙尘暴的动态监测及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10 张凯;肖辉;;沙尘暴数值耦合模式发展的意义及现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韦荣锋;6·17,冷静看待沙尘暴[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张正秀 杨恒 张洞若;咆哮的沙尘暴[N];甘肃日报;2004年

3 黄兴 许万虎;西藏沙尘暴六年几近绝迹利好内地[N];西部时报;2013年

4 张军;北京并非沙尘暴高发城市[N];北京日报;2004年

5 国家气候中心 任国玉;关于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思考[N];中国气象报;2003年

6 中国气象局研究员 林之光;沙尘暴认识有误区[N];科技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冉瑞奎 魏兴杰 李国昌;沙尘暴会卷土重来吗?[N];中国气象报;2001年

8 中国环境报记者 翁浩;沙尘暴的诉说[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陈勇;沙尘暴不会结束[N];经济观察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李耕;沙尘暴并非越来越多[N];华夏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存忠;中国沙尘暴“站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刘国梁;沙尘暴持续时间累积分布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鞠洪波;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4 李彰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下垫面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张钛仁;中国北方沙尘暴灾害形成机理与荒漠化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海全胜;近两年内蒙古沙尘暴遥感监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孟和道尔吉;蒙古国南部地区沙尘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静;中国北方1960-2007年沙尘暴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子关系探讨[D];兰州大学;2015年

4 马建勇;塔克拉玛干沙漠区域性与局地性沙尘暴微气象特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5 张瑞军;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沙尘暴源区粒度及地表参数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晓炜;民勤地区沙尘暴年际变化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的对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刘晓春;中国近30年来沙尘暴基本特征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8 肖贤俊;3.19沙尘暴爆发机制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9 王汉芝;基于模糊神经网的沙尘暴预报模型[D];天津大学;2004年

10 丁建芳;沙尘暴热力结构个例研究及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94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94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