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50年来伏牛山区温度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15:29
【摘要】:从1880年到2012年,地球的地表温度升高了0.85℃。20世纪地球表面温度平均上升0.75℃。1975-2010年间,陆地温度上升速率为0.30℃/10a,是海洋温度上升速率(0.12℃/10a)的2倍多。山地作为陆地表面海拔相对较高的地貌单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比同纬度其他地貌类型更为敏感。山地温度升高具有海拔高度依赖性规律,即随着海拔的增加,增温速率更大。温度变化的研究意义不仅限于自然地理的范围内,还对自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疾病传播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伏牛山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处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是秦岭东延进入河南的部分,地域广阔,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是河南省内最高也是最大的山地系统。整个研究区地势自西向东有规律的逐渐降低,并向北、向南缓缓下降,地貌类型也由中山-低山-丘陵作有规律的变化。伏牛山属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特征明显,水热构成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之人为干扰较小,使本地区保存了丰富而又珍稀的生物资源,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其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类型,在客观上造成了气象台站稀少且布设缺乏典型性,严重制约了伏牛山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本文首先利用ANUSPLIN软件对研究区四季季均气温和年均气温的标准气候值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研究区四季季均气温和年均气温的平均分布图;然后将研究区内27个气象台站1964-2013年间的四季季均气温和年均气温统一整理后,利用ANUSPLIN软件进行插值,并利用Arc GIS 10.0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研究区50年来四季季均气温和年均气温的气温倾向率分布图;最后,参照研究区的植被分布遥感图,依照200m的层间隔,将研究区的DEM图分为12类,利用Arc GIS10.0软件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重分类并分别赋值,然后与研究区同期的气温变化趋势分布图合并计算,求取各层各时期的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结果如下:⑴春季研究区区内气温的平均值为14.2℃,最高气温为18.56℃,最低气温为7.72℃;夏季研究区气温的平均值为24.82℃,最高气温为30.45℃,最低气温为16.33℃;秋季研究区气温的平均值为13.71℃,最高气温为18.55℃,最低气温为7.24℃;冬季区内气温的平均值为-0.3℃,最高气温为3.53℃,最低气温为-7.76℃;研究区的年均气温的平均值为13.1℃,最高气温为17.35℃,最低气温为6.87℃。⑵区内春季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366℃/10a,最高值为0.971℃/10a,最低值为0.097℃/10a;区内夏季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109℃/10a,最高值为0.199℃/10a,最低值为-0.902℃/10a;区内的秋季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165℃/10a,最高值为0.364℃/10a,最低值为-0.737℃/10a;区内的冬季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039℃/10a,最高值为0.271℃/10a,最低值为-0.512℃/10a;区内的年均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147℃/10a,最高值为0.354℃/10a,最低值为-0.331℃/10a。⑶春季季均气温方面,1201-1400m气温倾向率的平均值为0.266℃/10a,1401-1600m气温倾向率为0.285℃/10a;夏季,1201-1400m气温倾向率为-0.258℃/10a,1401-1600m气温倾向率为-0.293℃/10a;秋季,1201-1400m气温倾向率为0.115℃/10a,1401-1600m气温倾向率为0.141℃/10a;冬季,1201-1400m气温倾向率为-0.037℃/10a,1401-1600m气温倾向率为-0.031℃/10a;年均气温方面,1201-1400m气温倾向率为0.079℃/10a,1401-1600m气温倾向率为0.080℃/10a。由上述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⑴海拔高度和纬度对气温的空间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和纬度的增加,气温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伏牛山地区,纬度最低的淅川地区热量资源最为丰富,而海拔最高的小秦岭主峰老鸦岔的热量资源相对比较匮乏;⑵春季季均、秋季季均、冬季季均气温和年均气温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夏季季均气温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春季和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地形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秋季、冬季和年尺度上,气温变化趋势则以东北部的巩义、荥阳一带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减弱。总体来说,研究区东部气温变化趋势快于西部、北部快于南部。⑶山地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具有季节性差异。伏牛山地区春季、夏季暖化速率要高于河南省的平均值,冬季则远低于河南省的平均值,秋季和年均暖化速率方面,则与河南省的没有明显差异,大致相当。⑷在气温变化的高度依赖性方面,无论是四季还是年均,在1201-1600m区域内,气温倾向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变大,即气温变化具有海拔高度依赖性,其他区域则不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骞,汪泽培,倪培恩;近40年鄱阳湖水位变化趋势[J];江西水利科技;1992年04期

2 王振华;溪玉香;钱锦霞;;山西省城市发展对昼夜环境温度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5期

3 马玉霞;王式功;魏海茹;;兰州市近50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9年06期

4 万碧梅;钟美英;魏伟良;;五华县53a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3年01期

5 林学椿,于淑秋;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年10期

6 姚玉璧;杨金虎;王润元;陆登荣;;50年长江源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7 唐志坚;夏自强;郭利丹;王霞;;中北亚地区气候纬向变化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海花;刘大锋;;新疆阿勒泰地区冬季低温日数气候特征[J];干旱气象;2013年03期

9 肖婷婷;夏自强;郭利丹;王志坚;胡静奎;;巴尔喀什湖流域1936—2005年气温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任正果;张明军;王圣杰;朱小凡;董蕾;强芳;;1961-2011年中国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J];地理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允凌;;邢台市近50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白松竹;谢秀琴;朱海棠;;阿勒泰地区0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A];S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2012年

3 王振华;;山西省城市效应对昼夜气温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赵小宁;胡晓黎;;商洛市近50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分析[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磊;50年来伏牛山区温度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96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696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