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演变趋势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1 06:09
【摘要】:本文选取了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发展和治理比较典型的地区——毛乌素沙地作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2000~2014年的气温、降水数据,2000年、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四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沙漠化演变趋势。运用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结合2000年和2012年的沙漠化土地变化情况对研究区未来的沙漠化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得出了如下结论:(1)2000到2012年,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不大;时间变化上,低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覆盖度、中植被覆盖度和较高植被覆盖度呈降低趋势,高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且增长幅度明显。2000年到2010年期间,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如下:林地、草地和其它土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水域和沙地面积则逐年减少;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转化为草地的土地面积最大,转化为沙地的土地面积最小,说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逐渐趋于合理化,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沙漠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并不大。沙地在各县区均有分布,其中神木县和榆阳区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广。(2)自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间,极重度土地沙漠化、重度土地沙漠化、中度土地沙漠化和轻度土地沙漠化面积均呈现降低趋势,而属于正常状态的潜在土地沙漠化面积则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为明显。在所有沙漠化土地中,仅有32984.96ha转化为极重度沙漠化土地,52098.54ha转为重度沙漠化土地,103141.57ha转化为中度沙漠化土地,304630.67ha转化为轻度沙漠化土地,而有904780.61ha转化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局势是:极重度、重度、中度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神木县西北部、榆阳区中部和北部;轻度、潜在土地沙漠化分布比较广泛,遍布除神木县西北部、榆阳区中部和北部的全区域。(3)对研究区2000~2014年的年平均NDVI值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进行相关系数计算,NDVI值与气温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NDVI值与降水都呈现增长态势,且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见,气候因子中的降水对沙漠化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4)通过马尔柯夫模型对沙漠化土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发现在预测期内研究区的极重度土地沙漠化、重度土地沙漠化、中度土地沙漠化及轻度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而潜在土地沙漠化面积则不断增长。沙漠化土地总体状况良好,土地沙漠化逆转趋势明显,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不断改善。
【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毛乌素沙地,北方沙漠


分占了其总面积的15%。逡逑本文选择毛乌素沙地的东南缘,即毛乌素沙地的陕西部分作为研究区,行政区划上逡逑包括榆林地区的神木县、榆阳区、横山县、靖边县和定边县,如图2-1所示。研究区位逡逑于陕西省最北部,该地区沙漠化特征明显,沙漠化驱动力作用复杂,其研究在北方沙漠逡逑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逡逑I08WE逦iOWO-E逦11邋OWE逡逑s逦图例逦\逦\逦\逡逑?邋a驻地—河流逦I逦\J逡逑I邋^逦1逡逑1,]邋V.|逡逑108C0'0"E逦109W0-E逦HOWE逡逑图2.1研究区示意图逡逑9逡逑

植被图,影像图,植被,总体上


2012年NDVI影像逡逑图3.1研究区NDVI影像图逡逑如图3.1所示,从2000年到2012年研究区的NDVI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植被逡逑覆盖状况不断好转。NDVI最低值由2000年的0.0576888增长到2012年的0.0714742,,逡逑1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63;X171

【参考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宇婷;张振飞;张志;;新疆大南湖荒漠区1992 2014年植被覆盖度的遥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李习瑾;储晓春;;共和盆地降水变化及其对沙漠化的影响[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巧云;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灾害孕灾环境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静;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3 易胜;基于RS和GIS岩溶地区植被覆盖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苗苗;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本文编号:2707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07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