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14 03:46
【摘要】: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高温灾害频发。城市中,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集中进行,工业尾气的大量排放,绿地和水域面积不断下降,增加了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在这种背景下,定量分析各大城市的高温影响的人体舒适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对城市的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及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选取了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等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981-2013年的各市夏季高温及舒适度情况的时空变化。研究目的和内容包括:探讨不同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机制和统计特征;对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人体舒适度模型进行对比筛选;利用筛选后的模型结合地区特征进行进一步改进,结合高温特征设计了新的夏季舒适度模型;应用模型对地区舒适度评价,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别观察变化特征;针对不同城市舒适度模型的月分布特征划分城市舒适度等级。主要结论包括:14个城市的极端最高温度差异不大,其中重庆最高,福州、杭州等六市极端高温天气也超过了高温红色预警线,并全都出现在1995年以后。平均相对湿度为77.7%,且沿海城市普遍比内陆城市高。平均日照时间达到5.8小时/天,平均日照百分率达到了44.3%,其中南昌日照时间最长,重庆最少,日照时间有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海拔城市比低海拔城市日照时间长的特征。城市之间的日较差最大的是重庆,其它城市差异不大,平均日较差为7.47℃/天,其中深圳最小。分别讨论14个城市33年来舒适度指数的变化和特征,贵阳、深圳和南宁的城市舒适度指数有所下降,其他城市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以10年为单位对比各阶段各城市的舒适度,城市舒适度指数最大的分别是福州、武汉、武汉、重庆。对比发现,高温不舒适覆盖区域有从南向北移动的趋势,长江流域城市的舒适指数正在逐渐上升,越来越易受到的高温热浪的侵袭。对比各月舒适度,6月至9月舒适度指数最高分别为福州、武汉、武汉、重庆。对比不舒适天数,贵阳、深圳、南宁的不舒适天数在逐渐下降。大部分城市的4级和3级炎热不舒适天气的发生比率正在逐渐上升,长江流域城市变化表现更显著。在各城市气象要素因子的比较中,不同城市所表征出不同特点,但温度、湿度和高温累积量对城市的高温呈正贡献,风速和日较差呈负贡献。对各城市进行月区划,将城市从不舒适到舒适划分为4-5类。6月分五类,分别为武汉;福州;广州、南宁;厦门、深圳;长沙、南昌、重庆、合肥、杭州、上海、南京和贵阳。7月分五类,分别为武汉;福州;合肥、杭州、长沙、南昌;重庆;深圳、贵阳、厦门、南宁、广州、上海和南京。8月分五类,分别为重庆;武汉;福州、合肥、杭州、长沙、南昌;深圳、厦门、南宁、广州;贵阳、南京和上海。9月分四类,分别为重庆;深圳;武汉、南昌、杭州;广州、长沙、南宁、厦门、福州、合肥、上海、南京、贵阳。低纬度城市的持续时间较长,但高温强度不大,而长江流域的时间较短;但强度很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63.3

【图文】:

城市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分布图


2.1研究区域与资料逡逑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为来源,收集了广州、深训、南京、武汉、长沙、厦逡逑I']、福州、杭州、贵阳、重庆、南昌、合肥、上海、南宁等中国南方14个城市1981邋—2013逡逑年的6月至9月的逐日气象耍素数据,包括日最离气温(’C)、日最低气温rc)、日平均逡逑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m/s)、日照时数(h)及水汽压(hpa)。逡逑2N1自然地理《件逡逑研究区域地理位置为22。32^-44°08^,106°29'E-12P48'E,均处于亚热带气候(暔2.1邋)。逡逑平均最高海拔1223.8米位于贵州巧贵阳巧,平均最低海拔4.3米位于上海市。其中包巧两逡逑个直辖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巧会城市。共有8个城市处在沿海巧份(直辖巧),6逡逑个城市处在内陆省份(直辖市)。14个城市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华东7巧,华南3市,逡逑中南2市,两南2市。覆盖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瓦陵,南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逡逑长江、珠江、闽化巧《条主干河流贯穿,所在巧拥巧1516化m海岸线。逡逑

日照时数,分布特征


图3.2城市平均相对湿度分布W逡逑Figure邋3.2邋Urban邋mean邋relative邋humidity邋dis化化utio订逡逑N3日照时数分布特征逡逑

【引证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亚龙;方潜生;汪小龙;张振亚;喻琴燕;;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夏热冬冷地区人体热舒适度模型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本文编号:2712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2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