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华北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6:07
【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7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130项气候指数等资料,从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和雨季雨量两个方面研究了华北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特征,及其各自的影响因子。1961~2017年期间,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开始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根据57a华北雨季开始时间数据,筛选出异常偏早年(12年)和异常偏晚年(8年),对偏早年和偏晚年不同高度层次的合成环流场进行研究,发现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高空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同时利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关系显著且稳定,并进一步利用回归方法分析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全区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两个海温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利用华北雨季监测资料和全国160台站降水月平均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盛夏降水以及雨季降水三者的关系和气候特征。发现华北雨季雨量约占华北盛夏降水量的60%,雨季雨量存在4年的年际振荡周期,进一步通过滑动t检验方法寻找华北雨季雨量的年代际转折,发现在1996年华北雨季雨量存在一个减少的突变,前后相差约40 mm。在华北雨季雨量转变的同时,对应的与降水有关的影响因子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计算华北雨季雨量与国家气候中心130项气候指数的滑动相关系数发现:前冬海温变化对华北雨季雨量的影响十分微弱,其中较为显著的热带南大西洋海温与华北雨季雨量的关系,也在1975年后逐渐减弱到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NINO A区海温指数与华北雨季雨量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增强,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指数与华北雨季雨量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后一直保持显著的负相关;在雨季持续的7、8月,NINO 3、NINO 3.4两个区域的海温一直与雨季雨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NINO A区海温与华北雨季降水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增强。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在1976年后,与华北雨季雨量的关系发生年代际增强,呈显著负相关,西太副高的面积与强度并不是影响华北雨季雨量的关键因子。使用SPSS软件建立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夏季西太副高西伸脊点指数、夏季NINO 3.4区海温指数、夏季NINO 3区海温指数、NINO A区海温指数与华北雨季雨量的回归模型,所建方程为Y(华北雨季雨量)=-490.709-28.763×1(NINO3区海温指数)+9.363×2(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461
【图文】:

序列图,线性趋势,序列图,滑动平均


图 2 1961~2016 年华北雨季距平序列图,直线表示线性趋势,曲线表示 9a 滑动平均表 4 1961-2016 年华北雨季开始时间(日)与副高第二次北跳时间(候)年份 华北雨季开始日期副高第二次北跳年份 华北雨季开始日期副高第二次北跳年份 华北雨季开始日期副高第二次北跳1961 7 月 18 日6 月第 5 候1980 8 月 10 日9 月第 2 候 19997 月 6 日7 月第 5 候1962 7 月 8 日7 月第 5 候1981 7 月 6 日7 月第 2 候 20007 月 6 日7 月第 4 候1963 7 月 6 日7 月第 3 候 19827 月 25 日7 月第 6 候 20017 月 24 日7 月第 1 候1964 7 月 6 日7 月第 4 候 19837 月 30 日8 月第 1 候 20027 月 30 日7 月第 5 候1965 7 月 31 日8 月第 3 候 19847 月 11 日6 月第 5 候 20037 月 23 日8 月第 4 候1966 7 月 15 日7 月第 3 候 19857 月 11 日7 月第 5 候 20047 月 18 日7 月第 4 候1967 7 月 17 日7 月第 4 候 19867 月 20 日8 月第 6 候 20057 月 23 日8 月第 2 候1968 7 月 23 日8 月第 2 候 19878 月 3 日8 月第 2 候 20067 月 23 日7 月第 6 候1969 7 月 20 日7 月第 4 候 19887 月 6 日7 月第 6 候 20077 月 29 日7 月第 6 候1970 7 月 21 日7 月第 5 候 19897 月 16 日7 月第 3 候 20087 月 15 日7 月第 5 候

时间序列,华北雨季,结束时间,红线


北雨季开始时间(黑线)和结束时间(红线)的时间序列图3.2 影响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环流系统的关系华北雨季受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向北推进的影响,首先从环流形势的角度出发,分析OSDRS_NC与高层到低层大气环流系统的关系。图4给出了OSDRS_NC与 7 月对流层各层大气环流场的相关系数分布。由 OSDRS_NC 与高层(200hPa)纬向风场(U)的相关分布(图 4a)可见,华北北部至东北呈显著的负相关,长江至日本一带呈显著的正相关。7 月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西风急流)主体基本在 40°N 及其以北地区。图 5 给出了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年和偏晚年东亚(110°~140°E 平均)上空 200hPa 纬向风的时间-纬度剖面图。偏早年(图 5a),在 6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40°N 以北为正距平,以南为负距平,表明西风急流北跳偏早;而在偏晚年(图 5b),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40°N 以北为负距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汝岱;刘伟;;市场化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2 苏宗敏;廖敏;;代际收入流动研究的评述与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年01期

3 李俏;贾春帅;;代际项目的西方脉络与中国图景:名实之辩与实践检视[J];宁夏社会科学;2019年01期

4 赵小琪;;《藤校逐梦》中的家庭代际伦理冲突[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9年01期

5 屠蔷;张聪;;基于博物馆场景的代际传播范式创新研究[J];博物馆研究;2018年02期

6 董丽琼;;地方读书人的代际联合与新旧嬗递——新文化运动新探[J];历史教学问题;2017年03期

7 张丹青;王兰会;;健康对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J];市场研究;2018年10期

8 孟珍伟;;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与整合路径[J];人民论坛;2016年34期

9 汪长玉;左美云;;从传承理论视角看年长员工代际知识转移意愿[J];科研管理;2017年08期

10 王锦良;;谁来种地:基于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视角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黎安;张维迎;顾全林;汪淼军;;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际和谐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蒋婷焰;;家庭和学校中代际冲突的成因以及对策研究[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 总第2辑)[C];2015年

4 蒋云峗;任若恩;;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5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郭丛斌;丁小浩;;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行业代际效应及教育的作用[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7 刘雪飞;白梅;;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代际分配[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8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韦贵tD;;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徐向菲;;老龄化背景下代际矛盾原因分析[A];“决策论坛——管理决策模式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李春玲;中国“社会代”引领价值观代际更迭[N];北京日报;2019年

2 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治委员 何方礼 特约记者 整理 许东;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N];解放军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江金骐 楚贵峰;善用新法推动信息技术代际变迁[N];中国企业报;2019年

4 记者 姜虹;“洋码头”发布海淘代际消费指数[N];中华工商时报;2019年

5 谢远学;优先发展教育 阻断贫困传递代际[N];黔西南日报;2019年

6 本报评论员;坚决阻断贫困代际相传[N];商洛日报;2018年

7 胡印斌;腐败“潜规则”为何能代际相传[N];中国青年报;2015年

8 本报记者 高新国;以教育阻断农村代际贫困传递[N];人民政协报;2018年

9 本报驻波士顿记者 冯黛梅;东亚学者聚焦代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10 谭茭 覃燕;抓住“牛鼻子” 阻断代际贫困[N];重庆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敏;基于BCC气候系统模式的年代际预测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2 陈俊文;全球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物理溯源及其模式预报技巧[D];中山大学;2018年

3 万千;教育与代际阶层流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6 赵丹;中国代际收入不平等传递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年

7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燕;制度化养老、家庭功能与代际反哺危机[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9 陈杰;代际收入流动性、传递机制与收入不平等[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0 陶东杰;人口老龄化、代际冲突与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芮;我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年

2 徐兰兰;中国工业博物馆记忆场所的游客代际记忆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3 尹晶晶;家庭代际冲突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4 沈秋惠;持诚求真 成德达才[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5 马三罐;酸性聚离子液体的溶胀性能及其催化烯烃与脂肪酸加成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6 尹慧娟;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及机制分解[D];山东大学;2019年

7 张哲学;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和代际流动性[D];厦门大学;2018年

8 林枫;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数字代沟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9 王影;角色、时空与边界:新媒体对陪读家庭代际互动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10 杨爽;代际流动性预期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14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14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f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