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年际协同变化的主要特征及与热带海温变化的联系

发布时间:2020-07-15 16:52
【摘要】:本文使用1979-2014年GPCP和CMAP降水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并利用ECHAM5大气环流模式,比较了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年际变化在GPCP和CMAP资料中的差异,分析了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年际协同变率的主要特征,探讨了热带关键区海温异常影响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协同变化的途径,研究了ENSO事件对热带关键区海温异常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就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季节循环而言,GPCP和CMAP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的降水空间分布型和降水量方面差异较大;就季风区夏季降水年际变率而言,两套资料在北非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存在较大差异。上述差异在90年代后明显减小。使用GPCP和CMAP的算术平均来计算北半球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率能够有效降低资料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2)主成分分析结果说明,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年际协同变化的第一主模态表现为WNP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其他季风区反位相的特征。与其对应的异常大气环流在北半球季风区表现出明显的第一斜压模特征,即WNP夏季风降水异常会改变局地经向环流和热带Walker环流,造成其他季风区的高、低层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北半球其他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最终形成了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年际协同变化的主模态。在该模态中,WNP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通过大气环流异常来影响北半球其他季风区的夏季降水异常。(3) 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证明,北半球夏季风年际协同变化的第一主模态的位相变化与前冬ENSO事件有关。首先,前冬暖ENSO事件通过“大气桥”令热带印度洋(TIO)在次年春季迅速增暖;然后,斜压Kelvin波从TIO地区向东传播到西北太平洋,在边界层的摩擦作用下,其北侧的WNP地区出现了低层辐散异常,相应地产生了局地异常的海平面高压和低层反气旋式环流,令WNP地区夏季降水减弱。此外,当ENSO事件衰减较慢时,该主模态变得更为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绪;钱维宏;孙国武;;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J];高原气象;2008年S1期

2 李栋梁;邵鹏程;王慧;;1951—2009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地域特征[J];中国沙漠;2013年05期

3 周玉孚;徐淑英;;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活动[J];地理科学;1981年02期

4 徐国钧,谭本馗,余雄鹏,王耀;关于我国夏季风特征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5 王恒康,石昌惠;云南夏季风振荡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1987年02期

6 郭其蕴;夏季风数值模拟的最新研究[J];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7 吴恒强;广西夏季风变异的某些前期征兆与机理分析[J];热带地理;2000年04期

8 王可丽,江灏,吴虹;南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9 王可丽,吴国雄,江灏,刘平;青藏高原云—辐射—加热效应和南亚夏季风——1985年与1987年对比分析[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10 徐国强,朱乾根;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特征研究[J];气象;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鹏程;李栋梁;;近60a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地域特征[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3年

2 王可丽;江灏;吴虹;杨喻峰;;南亚夏季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陈中钰;巩远发;赵蕾;;用大气热源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的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李栋梁;邵鹏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结构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5 许金镜;杨林;温珍治;;冬、夏季风及其对福建后汛期旱涝趋势的影响关系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一鸣;陈仲良;周剑超;丁一汇;;华南夏季风活动(1991~2000年)的区域气候模拟[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徐祥德;施晓晖;谢立安;;夏季风变异对春季海陆表面气温年代际非均匀变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张祖强;陈仲良;丁一汇;;亚洲热带夏季风暴发特征与物理机制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金琼;杨修群;孙旭光;;潜热反馈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可能影响[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金晨;冬日里吹拂着《夏季风》[N];文学报;2006年

2 李欣编译;全球变暖将致南亚夏季风来迟[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张家诚;全球气候变暖 冬夏季风失衡[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洪治纲;让心灵在时间之外伸延[N];文学报;2003年

5 林之光;夏日换季各不同[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刘钊;冬春连旱成常态?[N];中国气象报;2013年

7 丁仲礼;三个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N];中国气象报;2008年

8 刘钊;火烧寮:见云就落雨[N];中国气象报;2013年

9 谢在永;解说灾害性天气[N];健康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黄珍珍;旅游市场吹起“夏季风”[N];韶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董玉杰;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洋热含量与南海—南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何春;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陈艳;东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演变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何编;青藏高原热动力强迫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和机理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刘芸芸;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6 池艳珍;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与撤退的气候学特征及年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蒋兴文;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汪会;华南和江淮地区夏季风期间降水和对流的一些统计特征和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9 胡景高;北半球平流层最后增温过程及其与南亚夏季风爆发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玉;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夏季风的关系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

2 戴逸飞;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年际异常变化及其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郝钰茜;北半球夏季风降水年际协同变化的主要特征及与热带海温变化的联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4 齐玉磊;高原夏季风对中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5 宋超辉;东亚和南亚热带夏季风的关系及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马玉坤;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的汛期内变化及其监测[D];兰州大学;2013年

7 李菲;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富元海;中国夏季风边缘位置的变动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邵鹏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何跃;东亚强弱夏季风年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6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56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