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评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6 23:25
【摘要】:气象灾害伴随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认识气象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风险,科学合理的进行灾害风险区划以及灾害损失定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较为准确监测和判断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对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有重大意义。黑龙江省是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历来气象灾害种类繁多,灾情较重。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黑龙江省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损失定级显得尤为重要[5]。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近30-40年气象灾害灾情实况进行总结,得出对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冰雹灾害、霜冻灾害,其中干旱和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损失最多、经济影响最大。运用历史资料总结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灾害评估标准、历史灾情等得出黑龙江省气象灾害的主要规律为:季节性明显、地域性明显。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农作物生长季节5-9月,尤其以夏季干旱为主,分布区域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多集中在夏季,分布区域多在黑龙江省中南部;冰雹灾害地域性、时间性明显,夏季、午后发生次数最多,灾害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霜冻灾害阶段性明显,50-70年代出现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和山区较易发生。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黑龙江省降水气象数据,通过基础地理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归一化方法、百分位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数学模型进行暴雨洪涝灾害、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绘制风险区划图。研究得出:致灾因子危险性划分,暴雨洪涝灾害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为高风险区,干旱灾害西部地区为高风险区;孕灾环境敏感性划分,暴雨洪涝灾害东西部地区河流交汇处为高风险区、南北较低,干旱灾害与暴雨洪涝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相反;承灾体易损性划分,暴雨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相同,西部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地区为易损性高风险区。综合要素分析暴雨洪涝灾害中部地区风险较高、损失最大,干旱灾害西部地区风险最高。气象灾害灾损定级,依据中国气象局预报减灾司制定的灾情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利用其中的关联系数指标进行灾害定级。定级结果为:黑龙江省气象灾害主要为中型以下灾害,多为小型、较小型灾害。按灾害种类评估,四种气象灾害影响大小依次为干旱灾害暴雨洪涝灾害风雹灾霜冻灾。按灾害年份,检验实际灾情与定级结果一致性较好,因此评价衡量灾害影响大小时灰色关联度方法具有可行性。探讨灰色关联度在灾后评估中的应用,为灾害定级和评价不同灾害的影响大小提供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29
【图文】:

黑龙江省,年平均温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近30年年平均温度(a)与降水分布图(b)情况图

分布图,暴雨日数,黑龙江省,单站暴雨


图 3.2 1961-2008 黑龙江省全省暴雨日数分布图统计 1961-2008 年分布单站暴雨和区域暴雨的变化情况,单站暴雨次数份是 1988、1991 年和 1994 年,为 30 次,最少是 1976 年 9 次。区域暴年份是 1988 年 11 次,其次是 1961 和 1998 年各 10 次。

黑龙江省,表表,旱灾


图 3.3 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表 3.9 黑龙江省 1949-1990 年各区旱灾等级分析表表地区 项目 极旱 重旱 一般干旱 合计西部 年数/占总年百分比 1/2.4 7/16.7 13/30.9 21/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富宁;;气象灾害风险预报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9年02期

2 崔维军;巩在武;;我国气象灾害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12期

3 邓振镛;闵庆文;张强;李文华;刘兴士;王礼先;卢琦;李世东;曹建华;徐金强;;中国生态气象灾害研究[J];高原气象;2010年03期

4 黄喜立;;广西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对策[J];科技风;2010年16期

5 王凤英;;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6 何险峰;张祥锋;郑利娟;薛勤;蔡元刚;;气象灾害本体设计[J];气象科技;2012年06期

7 周子康;;浙江省近两千年来气象灾害之最[J];浙江气象科技;1986年02期

8 梁旭;宁夏气象灾害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

9 胡荣才;;气象灾害与预报服务[J];陕西气象;1993年02期

10 卢敬华,刘纯武;中国古代气象灾害(2)[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向杰;蔡新玲;王娜;;气象灾害灾情评估指标研究与应用——以陕西为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2 黄登廉;周福;;气象灾害给浙江省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及其防御对策[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吕志敏;;构筑市级气象灾害收集与评估平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张金平;;气象灾害对安庆市农业的影响与避抗对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曹鸿兴;蔡秀华;封国林;;从界壳论考察气象灾害[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琳;彭子舟;邹武杰;;处置气象灾害中与电视媒体合作机制的思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陈超;左雄;;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任学慧;林霞;;辽宁省气象灾害危险度及其应用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余杰青;陈培;;2005年中国气象灾害统计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詹兆渝;;气象灾害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五四;内蒙古立法预防气象灾害[N];农民日报;2007年

2 王圣志;安徽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宝亮;中国构建气象灾害“防护墙”[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李同洲邋本报记者 杨志刚;黔东南州气象灾害占灾害损失75%[N];贵州日报;2007年

5 郭迎春邋记者 赵红梅;今年汛期全省气象灾害偏轻[N];河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牛晓峰;筑防御气象灾害坚固防线[N];人民代表报;2009年

7 游晓勇;内蒙古将推出气象灾害指数保险[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朱晓露;玩忽职守漏报重大气象灾害要问责[N];南京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 杨淑萍;宁夏2009年气象灾害年鉴编制完成[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 林琳;科学有序防御是应对气象灾害的现实选择[N];工人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元平;突发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施斯;海岛型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城市脆弱性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3 马回光;甘肃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伟;气象灾害突发事件引发的金融风险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韩重国;河北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6 舒雅;新巴尔虎右旗气象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7 陈晶;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灾害评估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罗丹;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林霞;辽宁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建荣;江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8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58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