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河套地区地表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0 11:47
【摘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气候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变化趋势,一是以温度升高、降水时空格局变化为主的常态气候变化,二是以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更加频繁的极端气候变化,不仅危害了我国社会经济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水环境系统,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质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河套地区内乌梁素海湖泊由于受到长期的农业退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湖区总氮、总磷和COD等严重超标,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再加上近年来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使得湖泊水质治理工作更加复杂。为了研究地表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择河套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研究区内及周边多年实测气象数据和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分析当地历史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并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结合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研究区内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通过设置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常态气候要素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对水质的影响。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河套地区历史气候要素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降水和蒸发年际波动较大,降水量在近年来出现减少趋势,当地旱涝事件发生频繁。通过全球气候模式修正,使得模拟结果相关系数超过0.8,相对误差降低到3.6%,适用于河套地区降水模拟,模拟结果反映出未来平均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月平均降水量为25.7mm下降为17.4mm,降水更加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比例从60.7%上升到66.9%,其他季节更加干旱缺水,未来旱涝事件发生的频率依然较高。通过河套地区旱涝事件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预估表明,当地旱涝事件发生频繁,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连续无雨日和24小时降水量等指标分别筛选出10个典型干旱月、10个典型洪涝月和4个典型旱涝急转月,模拟旱涝情景下氮磷负荷的变化规律。(2)基于河套地区地形、土壤属性、土地利用类型和各项气象数据等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基础上,完成河套地区构建swat水文模型,模型完成后通过调节各项参数,最终模拟结果为:率定期相对误差为16%、决定系数0.71、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0.67,验证期相对误差为1.5%、决定系数0.65、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0.65,达到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可以对河套地区进行长时间序列模拟。(3)基于swat模型,设置不同温度和降水的常态气候变化情景下,模拟水体中氮、磷负荷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温度变化会对水体中氮、磷负荷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温度变化导致的污染物负荷量变化结果不同。氮、磷负荷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氮、磷负荷量与降水量变化基本成正比关系,特别是夏季降水较多时氮、磷负荷增加最为显著。通过不同情景模拟氮、磷负荷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以降水变化为主的常态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质有着重要的影响。(4)基于SWAT模型,设置不同旱、涝等极端气候变化情景,模拟水体中氮、磷负荷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干旱期间不会导致河流湖泊中污染物的增加,但是干旱结束后地表和大气中的污染物随着降水、径流汇入水体中,迅速加重水体污染;而洪涝时期,由于暴雨或连续降水,导致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会比正常情况下显著增加。由此可见,极端气候事件对水体污染有着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地表水质。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P467
【图文】:

气候变化,气候事件


图 1-1 地表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Fig.1-1 Response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to climate change.2 地表水质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1)地表水质对干旱的响应目前旱涝事件等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广发、频发的态势,这些极端气候事会对地表水质造成突发性的影响。干旱发生后,不仅会导致水量短缺,随水质恶化的危害[33]。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变化,导致的蒸发量的增加,干旱事件发生的频率升高,造成的危害增强。干水环境的影响不仅通过影响其水文要素过程,还会因为干旱导致的缺水被土壤、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各个方面产生带来不利的影响[34]。199rgarida 等研究 60 年一遇的干旱时,研究分析葡萄牙地区 50 个主要水库于河道径流量减少导致水库水质下降[35]。1997 年,Mulholland 发现干,因为河道径流量的减少导致水体中营养盐、有机物和污染物等浓度上水质[36]。Delpla 等在 2009 年分析土壤中 C、N、P 等元素的矿化及分解过

地理位置,淖尔,临河市,黄河水系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然地理概况理位置地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南部境内,处于中纬度内陆地区约为 12000 km2,不仅包括巴彦淖尔市的五原县、临河市、杭并包括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等部分地区。研究区内乌梁素最大的湖泊,属于黄河水系,同样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水湖之一,当地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是黄河中上地。其地理坐标介于 40°19'~41°18' N,106°20'~109°19' E。

空间分布,年降水量,降水量,冰封期


图 2-2 河套地区温度变化图Fig.2-2 Hetao Area temperature variation地区年降水量 50~250mm,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降水空间分山区多于平原。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夏季多雨,降水主要集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高达 60%以上。夏季降水多以雷阵春季降水量只占 10~20%,春季干旱尤其严重,农业发展必须冬季干旱少雨,湖泊开始进入冰封期。年平均蒸发为 2000~250发最大,最高可以达到 400mm,12、1 月份蒸发最少,平均只有 2套地区的降雨少、蒸发强的气候特点。其蒸发的空间分布与降西北随着温度增高、湿度减少、风速增大、云量减少、日照增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中,王文远;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2 张称意;罗勇;刘洪滨;王长科;张海东;巢清尘;王邦中;;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4期

3 李明;迟秀丽;;减缓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4 赵宗慈;;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5 苗秋菊;沈永平;;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气候行动议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2期

6 林而达;;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J];中国减灾;2006年02期

7 齐晔;马丽;;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8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7期

9 符淙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导报;2007年14期

10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节选三)[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张立峰;;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百战;许良银;朱萍;贾红;;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对策[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程鹏;;关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途径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陶生才;马姗姗;杨荣国;杨红龙;刘珂;肖晶晶;;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丁海芳;潘正林;;试论气候变化引发的标准化工作新课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孙磊石;申延美;;关于齐齐哈尔市气候变化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郭媛;王艳君;;气候变化与淮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9 刘骊光;;探索城市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以美国迈阿密戴德县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姜姝;;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博弈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俊杰;中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吕守奇邋丁灵红 桑剑;四川:面向党政领导宣讲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尤志宇;宁夏: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途径[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黄卫华;应对气候变化财税扶持政策正在落实中[N];中国税务报;2007年

5 高建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吕蓁;我国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7 ;我代表阐述应对气候变化主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晨光;联合国发布最新气候变化报告[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何鹏;科技风投将引入气候变化领域[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胡芳;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的原则[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峰;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宁;理念、利益与制度:美国气候变化政治动力研究(1992年-2009年3月)[D];外交学院;2009年

3 王静;从巴厘岛路线图看美国的气候变化外交决策[D];外交学院;2009年

4 党修伍;淮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5 李建伟;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柯妍;人口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吕红桥;三种模式气候变化及安全影响解析[D];外交学院;2010年

8 李英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许光达;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及其合作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燕方;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之适应性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3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63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5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