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季风变异及对我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4 00:31
【摘要】:利用1951-2012年逐月NECP/NCAR-I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2年逐月中国西南地区116站常规气象要素资料,采用EOF分解、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季风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新指数,全面讨论高原季风演变的新特征及其对我国西南气候的影响。高原冬季风强度1980's中期后持续偏强,年际振荡由较长的7年周期向4年周期转化;位置在1980's中期之后偏南,以4a周期为主;冬季风变化加快。高原夏季风整体强度增强,变发生于1970's;中心经度自1990's中后期以来持续东移。高原夏季风爆发时间提前,结束时间变化不大,持续期延长。高原冬季风强度越强,其后的夏季风爆发越晚,持续时间越短;高原夏季风强度越强,结束越晚,持续时间越长。西南地区气温自1990's中期以来显著偏高,降水迅速减少,进入21世纪后变干严重。总体而言,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减少,但强度增大,降水集中期提前。同时存在局部差异,川西高原降水增加,雨季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冬季,高原季风强度在4a周期上显著影响西南气温变化。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西南地区温度偏高,环流形式表现为东亚大槽和南支槽同时减弱,冷空气不活跃,南方暖湿空气输送减弱,西南地区产生下沉运动,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交汇减弱,云量减少,辐射增温和下沉增温作用使西南地区温度偏高。当高原冬季风偏北时,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加深,西南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交汇于川滇地区,产生异常上升运动,西南地区降水增多,太阳辐射减少,西南地区西部可能产生覆冰天气,温度显著偏低。夏季,高原季风偏强时,西南地区以阴天为主,日照偏短,蒸发减弱,温度日较差明显减小,降水偏多,川渝地区气象要素变化更显著。当高原季风位置偏东时,西南地区出现较强的异常下沉运动,温度偏高,湿度减小。21世纪以来,高原季风强度减弱,经度东移,二者反位相叠加,加剧了西南地区的干旱化。高原季风的季节进程与西南雨季推进对应较好,高原夏季风爆发提前,川西北至云贵高原雨季开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61
【图文】: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中国西南,共享服务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nmic.cn/)提供的中国西南地7-110°E,21-35°N)邋116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要素逐日资料(包括日平均、逡逑、最低气湿,10m风速,地面气压,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降水、蒸发)。逡逑分布如图2.1所示。逡逑

青藏高原区,EOF分解,位势高度,高原


基本与图la反映的冷高压异常脊线平行。反映了邋600hPa高原冷高逡逑压南北位置的偏移。结合W3.1d的时间系数(PC2),当PC2>0时,0线W北逡逑的新疆、青海等地产生正变高,W南的青藏高原主体部分产生负变高,高原冷逡逑高压位置偏北,即高原冬季风偏北,反之偏南。从年代际时间尺度来看,高原逡逑冬季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W前偏北,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略偏逡逑北,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及80年代中期W后持续偏南。逡逑

突变检验,北半球,温度距平,序列


高原冬季南北位置变化与北半球温度的相关仅为化09,变化相对独立,可能逡逑受到高原局地热力作用的影响。1958 ̄201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逡逑平指数(李栋梁等,2006)的分布如图3.4所示。在1972年前,B-H值偏大,逡逑此后负距平为主,2004年转为稳定的正距平。4次多项式拟合结果显示1990s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巧娜;李栋梁;熊海星;金西平;;冬季中东急流对中国西南地区覆冰形成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2年01期

2 齐冬梅;李跃清;;高原季风研究主要进展及其科学意义[J];干旱气象;2007年04期

3 齐冬梅;李跃清;李英;陈永仁;德庆;;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及其对相邻区域气候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年02期

4 汤懋苍,梁娟,邵明镜,石岗;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1984年03期

5 白虎志,谢金南,李栋梁;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J];高原气象;2001年01期

6 曲巧娜;李栋梁;杨绚;刘渝;郭跃明;;我国西南地区电线覆冰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3期

7 袁云;李栋梁;安迪;;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2年01期

8 符传博;丹利;吴涧;杨富强;郭俊;;近46年西南地区晴天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初探[J];高原气象;2013年06期

9 赵平 ,陈隆勋;Climatic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35 years and its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1年09期

10 ;Recent trends in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on the Tibetan Plateau[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丽霞;南亚高压气候异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8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68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