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气象学论文 >

广东省雷暴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暖池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30 19:56
【摘要】:本文利用均匀分布于广东省内的26个观测站1960—2013年间54年的雷暴日和气温观测资料,还有HadISST全球海温资料、MEI指数资料、广东省卫星云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等,结合气候趋势系数分析、M-K突变检验、莫利特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雷暴气候特征、城市化对珠三角雷暴活动的影响及西太平洋暖池与广东雷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此外,还对湛江市东海岛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作为海岛雷暴的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广东省属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4.3 d/a,1984年之后开始波动减少,每10 a约减少4.4 d。有较显著的季变化特征,雷暴活动主要集中于4—9月份,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90.7%,夏季雷暴是全年雷暴的主体,比例高达54.7%。雷暴日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894。广东雷暴最早出现于4月中旬之前,终雷日较晚,雷暴初终期较长。(2)广东雷暴存在2—3年和4—5年的短周期振荡特征,此外还存在9—12年的中长期变化特征以及21—22年的长期震荡特征,而且长周期振荡存在于整个研究时段。(3)广东雷暴在1983年以前属多发期,1984年之后开始波动减少,突变点位于1983—1984年之间。(4)广东雷暴空间分布呈西多东少特征,且季变化显著,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站点是粤西南地区的信宜(97.4 d/a)和徐闻(90.4 d/a),最少的站点是粤东沿海地区的南澳(44.4 d/a)和汕头(45.9 d/a)。(5)广东雷暴气候特征向量场分布呈现整体一致型、东西差异型和南北差异型三种形态,其中整体一致型是主要模态。(6)珠三角地区城市化引起的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某些城市的雷暴发生频次,但是与天气系统相比作用甚微,而且考虑到一些局地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所有城市不可统一定论。(7)广东各地雷暴活动与西太平洋暖池呈一致的反相关关系,且反相关程度自东向西依次增大,粤东地区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反相关性最小,粤西地区的反相关性最大。(8)在湛江市东海岛过境的强雷暴天气发生在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天气过程中,雷击电流强度-54.463 66 kA,雷电流上升陡度28.665 08 kA/μs。雷击点在低涡云团内,雷击点雷达回波强度超过45 dBZ,风向从底层向上随时间顺转,雷击发生前后雷击点附近的降雨量、风向风速、本站气压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产生了明显的突变。发生雷击时,大气层结逐渐变得稳定,雷暴、弱冷空气和强降水的共同作用消耗了大气中的水汽和能量,使大气层结回复到相对稳定状态。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46;P46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冯旭宇;薛胜军;巴特尔;颜斌;巩迪;博格;刘晓东;;高纬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2 马明,陶善昌,祝宝友,吕伟涛;1997/1998ElNi泺o期间中国南部闪电活动的异常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09期

3 蒙伟光;闫敬华;扈海波;;热带气旋背景条件下的城市效应与广州夏季雷暴[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12期

4 陈思蓉;朱伟军;周兵;;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5期

5 张蓬勃;姜有山;姜爱军;管兆勇;孙佳丽;刘梅;;2010年冬季江苏省雷暴异常活动与北极涛动的相关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6 李雪佩;;关于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几点说明[J];建筑电气;2012年12期

7 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蒙伟光;;近50年广东省雷暴、闪电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6年06期

8 张羽;牛生杰;;雷州半岛雷暴发生频次变化特征及其与作物布局调整的相关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9 汪雅;苗峻峰;谈哲敏;;宁波地区海-陆下垫面差异对雷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气象学报;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2776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2776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